独弦琴奏响家国梦——记全国政协委员苏海珍的文化传承与履职之路
在祖国南疆的碧海银沙间,广西防城港东兴市的巫头、万尾、山心三个海岛,生活着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他们以歌为帆,以琴作桨,能歌善舞,在潮起潮落中传唱千年血脉。
苏海珍,从海岛走出的京族独弦琴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京族民歌手,多年来扎根文艺工作一线,不仅成为京族文化传播的使者,更是民族团结的践行者。2004年荣获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优秀奖、2019年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2023年,苏海珍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第一次步入人民大会堂时,她心潮澎湃。“政协委员的身份意味着责任,全国政协的平台赋予我更强的力量、更大的责任守护民族文化根脉。”此后,苏海珍立足专业、扎根群众、胸怀大局,用满腔热忱践行着政协委员“人民政协为人民”的使命担当。
把传承京族文化作为履职重心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休息时,悠扬的琴声在北京友谊宾馆响起。苏海珍抚动京族特有的独弦琴,与身着民族服饰的女委员们共同演绎《我和我的祖国》,让这份京族文化精粹,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
但苏海珍深知,一次演出虽能激起美丽的浪花,却难以汇聚持久的浪潮,要让京族文化真正生生不息,必须为其注入扎根生长的生命力。
凭借深耕独弦琴等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多年的深厚积淀,她履职伊始便聚焦推动独弦琴教育体系化建设。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她就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京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提案》。这是她委员履职生涯的第一份提案,呼吁进一步加强独弦琴等京族文化精粹的保护,并建立健全传承机制。
这份提案不仅凝聚着她对于京族文化的深厚热爱,也凝聚着她四十载来学琴路的酸甜苦辣。
苏海珍出生在京族文化传承世家。40年前,苏海珍的父母响应国家号召,回家乡抢救濒临消失的京族传统文化。苏海珍在家庭浓厚艺术氛围的熏陶下学会了很多京族民歌,还跟母亲学弹独弦琴。1987年,凭着良好的音乐功底,苏海珍被钦州地区北部湾歌舞团录取,此后又被保送到广西艺术学校学习,并得独弦琴名师指导。在系统的学习和刻苦钻研下,苏海珍的演奏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此后,她遍寻国内外的独弦琴专家,不断学习提升,将这门古老的艺术复原、升华。
谈起独弦琴历史与现状,苏海珍直言:“在1987年之后的20多年里,会弹奏独弦琴的人屈指可数,鲜有年轻人愿意学习独弦琴,这古老的技艺一度濒临失传。”从少年时期起,文化传承守护的信念,便已深植苏海珍心间。
从2011年5月京族独弦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近十年来,随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持续深化,愿意学琴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这对于保护和传承一门艺术来说远远不够。
“传承的关键在于后继有人。”苏海珍一直身体力行推动独弦琴“进校园”活动,系统组织团队开设公益课程与社团课,义务培训师资,并争取地方教育、文化部门支持,将独弦琴纳入学校美育课程体系。
“老师们学习热情浓厚,可独弦琴基础薄弱,常常是刚上完我的课,转身就要现学现教给学生。虽然学琴过程艰辛,但是大家都没有轻言放弃,决心要把文化传承的种子播撒下去。”苏海珍回忆道。
在2013年东兴市文体局设立的京族独弦琴培训基地以及她个人创办的培训中心,苏海珍已累计培训学员逾千人。学员覆盖汉、壮、瑶等各民族,年龄跨度从8岁儿童到七旬长者,构建了老、中、青、少四级传承梯队。
为了填补教材空白,苏海珍翻阅各种资料,多方走访调研,编写了《京族独弦琴艺术》《京族传统文化艺术》《京族艺术鉴赏》等校本教材,为独弦琴教育提供了标准化教学的重要支撑。
同时,为了突破独弦琴音色差、音量小的乐器瓶颈,苏海珍甚至抵押了房产,贷款成立独弦琴制作工坊。面对旁人的不解,但她却异常坚定。她反复实验琢磨,解决了独弦琴自身共鸣不足的问题,显著提高了音色质量。这不仅填补了独弦琴本土化批量生产的空白,更使她的工坊成为国内生产独弦琴最多的基地之一。改良成果也得到专业机构认可,其中有两款琴还被中国民族博物馆和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
苏海珍深刻认识到:“传播京族文化仅靠个体力量远远不够,必须依靠长效机制和更广泛的社会参与。”为此,她精准提案,呼吁:完善教育体系覆盖,在中小学和职高开设独弦琴兴趣课;强化支撑保障,建立独弦琴生产基地、定期培训传承人等,解决人才与乐器供给问题。她的提案得到了国家文化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的大力支持。
在提案推动之下,东兴市不仅在多所学校设立了独弦琴兴趣班和培训班,还加大了独弦琴艺术进校园、进社区的活动力度。据统计,该市已在各镇建立了多个培训基地,免费培训了4000多名学员。
这极大鼓舞了苏海珍的信心。2025年全国两会时,她继续为独弦琴艺术的系统化传承工作建言献策,提出《关于建议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开设独弦琴艺术专业的提案》,助力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实现有机融合,为技艺传承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力。现在越来越多青少年积极参与其中,京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积极为兴边富民贡献力量
苏海珍的文化传承之路,不止停留在舞台与琴弦之上,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她的履职半径不断延伸——从守护京族独弦琴的艺术精粹,到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她在边疆繁荣发展的宏图中镌刻政协委员奋斗的痕迹。
积极推动以独弦琴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边疆发展中“活起来”“火起来”,通过非遗活化利用,带动边民增收致富,一直是苏海珍倾情奉献的事业。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推动产业振兴、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金钥匙”,释放非遗经济价值,以文化浸润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以兴边富民擦亮幸福底色,以互嵌共融共绘和谐图景。
京族三岛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丰富的文旅资源。每逢京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哈节”,在苏海珍的精心策划之下,都会举行百人海滩合奏独弦琴和天灯舞表演等文化活动。万尾村有个民间团体——京族天籁艺术团,团员有普通的家庭妇女、有田间地头干农活的村民、饭店的服务员等,通过定期举办哈妹传承人的培训,学习了唱京族歌和跳京族舞。苏海珍经常组织这些来自不同行业、不同民族的妇女们学习、训练,让她们在舞台上焕发出独特的民族风采。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大家脸上洋溢着真挚的笑容,做着整齐划一的动作,这样的艺术实践,将各民族人民的心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儿女的共同体意识更浓了。
这种独具京族风情的表演形式,不仅生动展现了京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成为民族团结的盛会,实现了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地处祖国的西南端,沿边沿海靠山,聚居着壮、瑶、苗、京等少数民族。苏海珍敏锐洞察到这一“国门文化带”的价值。她认为,“国门文化带是和谐边境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是游客体验边关文化的新空间,也是向边境各国展现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风貌的载体。”
然而,在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实践中,她也感到仍有许多工作亟待加强,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展示不足、活动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带动兴边富民措施需进一步拓展等。为此,她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关于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提案》《加大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支持建议的提案》《关于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的提案》等。
其中,《关于加大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支持的提案》中有关建议得到文化和旅游部采纳,有效加强了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非遗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也为国门文化带建设和兴边富民行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2023年,苏海珍调任东兴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这为她服务边疆、培养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她将文化传承和技能培养结合起来。她积极为学生们搭建实践平台,带领学生参与区内外重要文化展演和旅游推介,京族哈节、开海节、壮族三月三、一年一度的中越商贸博览会、中越元宵足球赛开幕式等活动中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各族青少年通过活动深度融入当地文旅发展,沉浸式体验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
为了更好发展高质量边境职业教育。通过扎实调研和深耕岗位思考,苏海珍提交了《有关进一步加快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提案》,呼吁国家给予重点扶持。她建议,切实改善边疆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提升信息化水平。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同感,营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良好氛围。在就业服务方面,她主张完善职教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拓宽就业渠道,鼓励扎根边疆、建设家乡。依托区位优势,推动职业院校开设“跨境电商+小语种(越语等)”等特色专业,培养适应沿边开放新需求的人才。积极搭建中国—东盟(特别是中越)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标准互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这些建议立足边疆实际、着眼民族团结和对外开放大局,展现了一名政协委员的智慧和担当。
让独弦琴架起文化传播的桥梁
人生因梦想而前行、因奋斗而成就。苏海珍就是一个有梦想,又勇于实践的人。少年时,苏海珍的梦想是“让独弦琴的琴声传出广西,飘到全国。”成为独弦琴演奏家后,苏海珍的梦想更宽广,“以独弦琴为桥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琴声传向世界”是她新的奋斗目标。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苏海珍站位更高、格局更大,“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京族文化,做京族非遗艺术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讲好广西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她的委员梦、履职情。
多年来,苏海珍一直活跃于国内外舞台,她的身影,是舞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在我心中,独弦琴不仅是京族文化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我希望把这独特旋律推广出去,唱响新时代。”苏海珍说。
她曾代表京族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她组建并培训了“哈妹组合”,首次让独弦琴的旋律与京族民歌的原生态唱腔登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的舞台,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示京族文化魅力。多年的表演生涯中,她还荣获过第十四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团体优秀奖、中国民间文艺第十届“山花奖”铜奖和优秀传承人奖、第二届中国西部民族(花儿)歌手邀请赛银奖、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弹唱组铜奖等奖项。她不仅是表演者,更成为京族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言人”,让“独弦琴”这个名字,从北部湾畔的海岛,传遍祖国大地。
当然苏海珍的身影不止闪耀在舞台上,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村寨的篝火旁,在东兴市社区的广场上,人们都能听到苏海珍饱含深情的歌声和琴声。她将“五十六族兄弟手拉手,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歌词唱响。她不仅自己唱,更教群众一起唱。在民族团结歌会上,各族群众围着她,歌声笑声交融,情谊在旋律中加深。一位壮族老人拉着她的手说:“您唱得真好啊,和歌里一样,我们也能感受到生活正在越变越好!”苏海珍把独弦琴的优美旋律唱进了群众的心里,把党的创新理论和民族团结理念唱进各族群众的心中,在潜移默化中凝聚起共创美好生活的力量。
苏海珍深知音乐凝聚人心的力量。在中国台北桃园县演出时,当独弦琴奏响《望春风》《雨夜花》那熟悉的台湾旋律,围拢的台湾同胞们情不自禁齐声应和,久久不愿离开,乡音乡情在琴弦上流淌。她更与各族兄弟姐妹携手,与台湾同胞载歌载舞,同唱《我们都是一家人》,盛装华服,欢歌笑语,汇成民族团结的欢乐海洋。她的琴声,成为跨越海峡、连接两岸同胞血脉深情的一条纽带。
这份感染力吸引了无数喜欢独弦琴的学生。近年来,国内外慕名求学者众多,她从不推拒。来自哈尔滨的女孩李鹿在网上听到苏海珍的独弦琴专辑《海韵魅影》后,非常喜欢,多番寻找她的电话号码,在一个暑假带着同样喜欢独弦琴的姥姥和妈妈一起,不远千里来到东兴花费一个月时间学习独弦琴。台湾艺术大学博士生黄冠匀,因一段百人独弦琴视频很受震撼,专门从台湾飞来拜师学艺。在苏海珍的悉心指导下,他不仅掌握了独弦琴技艺,还在京族盛大的“哈节”上,与“哈妹”“哈哥”一起迎着海风,用独弦琴联奏《山歌好比春江水》《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现在,黄冠匀经常给苏海珍发来他弹奏独弦琴的视频,两人的师生情谊因独弦琴得以延续,这正是“两岸情,一家亲”的生动体现。
“让独弦琴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同样是苏海珍的奋斗目标。她的足迹遍及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她交流演出的方式充满智慧和温度,在日本演出时,除了弹唱京族民歌,她还弹唱日本的经典歌曲《樱花》《北国之春》,引发全场共鸣,到韩国则弹唱《桔梗谣》《阿里郎》,观众也自发合唱。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当独弦琴弹奏出熟悉的旋律,心灵的距离也被瞬间拉近。在观众自发地围聚、跟唱、互动时,独弦琴艺术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促进中外友好、联络深厚情谊的“桥梁”。她的身影还出现在韩国国际德尔菲艺术比赛等国际舞台;她演奏的京族乐曲,作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被著名音乐制作人叶云川老师带进哈佛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的“中国音乐地图”讲堂,在世界学术殿堂展示京族文化的魅力。
从家庭熏陶到走出国门,从校园讲台到人民大会堂,苏海珍的身份在变,场景在变,但守护中华文化根脉、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服务边疆发展稳定、忠实履行委员职责的赤子之心始终如一。“我将继续牢记政协委员职责,扎根边疆、心系祖国,带着我的琴、带着边疆人民的心声,为国履职、为民尽责,讲好广西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苏海珍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