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频道>> 要闻

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全国政协委员陈红彦讲述《关于全面开展红色文献保护的提案》背后的故事

2025-07-15 11:12:08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5年第14期 马 欣我有话说
0

  故事要从一封绝密函说起。

  2016年,一位88岁的老人托人找到了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要捐赠一封绝密函。

  听到这个消息,古籍馆馆长陈红彦和同事拜访了这位石云山老先生。在石老家里,陈红彦看到了一张长11cm、宽10cm的小纸条,薄薄的纸片上密密麻麻写了1000多个字,全是蝇头小字、名字也用代码保护起来。

  “这是浙东地下党的一封绝密函。当时新四军浙东纵队主力北撤,电台用不了,只能靠这样的‘条子’传递消息,方便携带、易于隐藏,情报也比较准确。”陈红彦回忆石老的讲述。

  可惜的是,因为时间太久了,这封绝密函的部分字迹变得模糊,有些内容不好辨认了。“石老生活很朴素,但是这封绝密函被精心保存下来,让人非常感动。”

  “故纸”无声,却诉说着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这些感动,陈红彦铭记于心。

  2023年,又有同行找来,这次是山西兴县的关向应图书馆红色革命文献的保护问题。

  此时,已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陈红彦意识到,全国可能还有大量这样的基层单位。比如,“我在参加‘重走长征路’活动时,在沿线的一些博物馆、图书馆,注意到一些展品的原件遭遇酸化、破损的问题。”

  近年国图对馆藏革命文献做过专业检测,数据显示馆藏文献均有不同程度的酸化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一些重要文献将面临50-100年间逐步消亡的危险。

  “革命不容易,保存下来红色文献同样不容易。这些文献和史料值得我们精心保护,让更多后代亲眼看看历史本来的样子,让革命精神代代传承。”陈红彦开始思考如何助推红色文献的保护工作。

  2024年3月1日,陈红彦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全面开展红色文献保护的提案》。

  “红色文献一般是指1921年至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最终建立新中国的革命历程中形成的图书、期刊、报纸、手稿、文件、图片、海报、传单、宣传标语、票据等各种文献资料。此外,产生于1921年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文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的部分文献,也属红色文献范畴。”

  提案先说明了保护范围,又直指保护和使用的问题所在:未经过全面普查、家底不清,文献酸化老化严重、急需抢救,保护措施不到位,利用不足。

  对问题的了解来源于多年工作实践。在古籍馆恒温恒湿库中,存放着1911至1949年民国时期的文献。

  抗战时期,图书馆学家袁同礼先生就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注重搜集当时的抗日史料。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图书馆创建了新善本手稿特藏库,专门用来保存革命文献在内的一批重要文献。通过征集、搜集、捐赠等方式,古籍馆现在保存了2万多册革命文献。其中,解放战争时期的文献最多,大概五六千件;抗战时期大概两三千件。

  “日本投降时的号外、安娜·斯特朗的手稿都在我们这儿。另外,还有马列经典著作的早期译本、《共产党宣言》等革命准备阶段和发展阶段的重要文献。还有一类藏品是‘伪装本’,是革命年代的特殊产物,从封皮儿看是课本、医书、传统文学,翻开里面是红色文献,比如馆里收藏了一本《文史通义》,内里其实是毛主席的《论持久战》。”

  “从中可以窥见当时形势的严峻、革命环境的残酷,也能感受到前辈们为了革命成功、对抗敌对势力或不同政见者的打压,想尽一切办法让革命‘火种’更广泛地传递出去。”

  在陈红彦眼里,它们是历史的“声音”,从中读到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新中国建立起来的整个过程。

  在陈红彦心中,它们更是历史的“生命”。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不及时抢救,红色文献会慢慢消失。

  “过去的纸张木质素含量比较高,酸化老化致损的速度快,几十年后,一些纸质文献面临酸化、老化和脆化,有的甚至一碰就碎,再保存下去就很难。”

  “革命年代的条件非常艰苦,在没钱也没时间的条件下,纸张和印刷质量也无法精益求精。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红色文献一般泛黄,甚至有发红或发褐的情况。”

  如何让这些承载历史使命的“故纸”延长寿命?

  在提案中,陈红彦建议:迅速开展文献脱酸,抢救酸化文献,延续其寿命。近年来国家图书馆等机构自主研发的脱酸设备、脱酸液,价格较进口产品大幅降低,脱酸效果好,实验室数据证明可以延续200年以上的寿命,建议尽快推广使用,脱酸后的文献控制好存藏环境,减少环境对文献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并开展文献修复。

  “以前在国外也看到了成熟的脱酸技术,但是国外的脱酸设备和试剂价格太贵了,我们是用不起的,因为文献量太大了。后来我们有了古籍保护科技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脱酸液和脱酸设备。经过专业测试,我们的技术被证明是科学有效的,对人和文献都安全。馆里也陆续开始脱酸工作,一些酸化的文献重新恢复了原来比较结实的状态。”

  陈红彦的提案得到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主动联系国家图书馆和陈红彦沟通提案办理事宜。国家文物局成立不久的革命文物司还到国家图书馆作了调研。大家坐在一起,讨论红色文献保护工作如何开展。

  陈红彦说:“我们重新梳理了革命文献保护亟待开展的一些工作,比如尽快开展革命文献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摸清家底。这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更重要的是摸清楚保存状况,判断损坏程度、厘清轻重缓急,对那些亟待抢救的、存世少的文献优先抢救,然后陆续全面铺开红色文献的修复保护。”

  “最重要最直接的保护还是脱酸,巩固并延长它们的生存时间,可以延续它们两三百年的寿命。在此基础上,才能考虑数字化、复制品等‘化身千百’的方法。如果没有脱酸,让它柔化,本身脆化的文献在复制过程中可能会遭到破坏。”

  更进一步设想,两三百年之后,肯定还有更好的保护办法出来,到时候这些宝贵文献可以继续“活下去”。

  提案办理单位与陈红彦达成一致的还有人才培养问题。“希望培养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和展览传播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让红色文献和其中承载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

  了解的人多了,共同保护的人也就多了。

  无论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我希望,红色文献可以永远传承。”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