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竞技燃动消费——访全国政协委员丁亚琳
“终于抢到了!”守着抢票软件的邵女士欣喜地说。四月,CBA季后赛历史上的首次“京城德比”北控和北汽两队的碰撞让北京球迷们热情高涨。首场比赛开票后球票三分钟迅速售罄,二手市场溢价超200%,同时带动了周边商圈餐饮、住宿预订量激增。
近年来,体育赛事的火爆,进一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日观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全家消费”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大礼包,打造精品赛事,进一步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将赛事的“流量”加速转化为消费的“能量”和经济的“增量”。
对此,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丁亚琳。她认为,赛事经济已初步形成“核心赛事驱动—关联产业增值—消费生态扩容”的良性循环,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下一步,要构建多层次赛事网络,营造一站式消费场景,进一步扩大优质的服务供给,通过政策红利,更好发挥赛事对消费的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投入体育消费的意愿明显增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挖掘体育领域的消费潜力成为关注的热点。
作为一名体育界的政协委员,丁亚琳长期关注体育产业的发展,她用一组数据说明了近年来赛事经济的火热,“2023年以来体育赛事经济效益进一步凸显,亚运会、大运会、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相继举办,实现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300亿元。其中,大运会带动住宿、餐饮、零售消费438.3亿元,环比增长14.2%。”
如今,人民群众对于体育的认知已不只停留在“锻炼身体”上。追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运动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跟着赛事去旅行……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推动了市场的活跃度,让体育消费“热”了起来。
清华大学体育金融研究中心2022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体育消费市场规模预计从2020年的1.5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2.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3%。
“赛事经济产业链的作用不容小觑”,丁亚琳以武汉马拉松为例,“‘体育+’打造了更多融合业态的消费场景,让‘流量’变‘增量’。”
今年3月举行的武汉马拉松(以下简称“汉马”)一直被称为国内“最美马拉松”之一。丁亚琳介绍,今年的汉马格外不同,首先赛事首次升级为世界田联和中国田协“双金标”赛事,比赛规格更高。报名人数高达45万人,创造了国内马拉松赛事报名人数新高,参赛人数也扩充为4万人。
45万人都想参加的马拉松比赛有何魅力?“樱花季,越江湖”这一口号揭晓了答案。赛道设计不仅浓缩了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樱花大道更使之成为春日最浪漫的跑线。
“今年武汉以‘汉马’为契机,推出了2025武汉体育消费周,包括体育消费展、体育产业大会等,发放了1000万元体育消费券。此外,武汉还推出了文旅大礼包,为选手提供专属优惠。餐饮、零售商户也都推出了相应的折扣。可以说体、文、旅、商深度融合,一系列成功的探索让赛事成为拉动消费、刺激经济的引擎。”
像武汉马拉松一样,以赛引流,通过高水平赛事的举办,让体育成为城市名片,激发消费新活力的例子,放眼全国并不是少数。
在北京,“新工体+北京国安”这个IP不只带动了门票收入增长,上个赛季特许周边产品的销售额更是达到了1600万。比赛日,是球迷的狂欢日,也是消费盛宴,餐饮和衍生品销售均迎来了高峰。
在上海,今年的F1大奖赛创下了22万人次的观赛纪录,酒店交通和门票打包销售的政策效应凸显。
…………
在欣喜赛事经济火热发展的同时,丁亚琳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目前,无论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赛事、职业体育赛事,还是全民健身体育赛事都普遍存在着供给不足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群众观赛难、参赛难的现象在城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顶级赛事多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中小城市及乡村、社区赛事供给不足,难以充分发挥拉动效应。”
丁亚琳认为,赛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观赏型赛事,一类是群众参与型赛事,像马拉松、村超等,而后者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包容性,能快速发挥引流作用,带动文旅等相关消费。
“如今,赛事经济只是刚刚起步,尽管一些大型综合性赛事十分火热,但是‘流量’要变‘增量’,必须有持续稳定的供给,这样才能打通上下游整个产业链,以及做好相关的配套服务。”因此,她建议,优化供给结构,加强赛事供给。
“通过纵向赛事体系的建立,实现赛事供给的扩增和均衡。可以通过分站比赛、分级遴选,把比赛下沉到县城、乡镇,让赛事供给从点变成面。比如很难中签的武汉马拉松就可以拿出一些参赛名额,举办分站赛角逐参赛权。”丁亚琳将目光更多着眼于三四线城市和社区、镇村等区域,“可以分层分类加强赛事体系建设和办赛指导,建立城乡赛事联动机制,引导资源下沉,鼓励城市赛事通过设置分站赛、乡村赛段等方式向县城和乡村延伸,利用直播、短视频扩大传播,激活消费。”
而让“流量”留得住,还得靠深化“体育+”和“+体育”融合,完善以赛事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链,形成“一站式”消费场景。
她认为,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产业规划融合和产业政策的协同十分重要。同时,要继续深化“跟着赛事去旅行”和“赛事三进”活动,打造“赛事消费生态圈”,进一步推动赛事与文旅商农等消费场景的融合。
对于一些体育赛事运营公司反映的办赛成本高、赛事审批流程复杂、数据共享不畅等问题。丁亚琳认为,促发展和强监管需要双向发力,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赛事促消费监测制度,整合赛事经济全链条体文旅商等各行业数据,搭建数据共享平台。
“政府应加大财税扶持,把赛事经济培育和特色IP赛事打造纳入产业引导基金和专项资金支持范围,根据促消费效果,采取购买服务和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大对赛事举办主体的支持力度。”她建议。
4月20日,谷雨,中国马拉松官网的赛历显示,这一天全国有43场马拉松比赛举行。“雨生百谷”,正是“动”起来的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