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频道>> 要闻

科学减重,怎么减?——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厉彦虎

2025-04-14 16:53:50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5年第8期 马欣我有话说
0

  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喊你减肥了”“体重管理年”“健康体重一起行动”等话题冲上网络热搜,至今热度不减。

  “国家16个部门联合启动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等目标。”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厉彦虎说。

  在3月28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远程协商会上,厉彦虎从“国家喊你来减肥”话题切入,结合运动医学专业背景和20多年的国家队队医经验,为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建言。

  体重管理,不只为了“瘦”

  管住嘴、迈开腿,是社会公众熟知的“减肥箴言”。

  虽然厉彦虎坚持认为,科学减重需要运动干预,但对于忙碌的普通人来说,“饿一饿”“轻断食”之类的减重方法更为简便易行。

  减重,为什么一定要运动?“饿瘦”和“运动瘦”到底有多大差别?

  面对这些回答过无数次的问题,厉彦虎仍然耐心细致地作了专业解答:从原理上来说,“饿瘦”是通过减少食物摄入、制造热量缺口,进而减轻体重;而“运动瘦”是通过增加能量消耗,使身体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从而减少体重。

  “30分钟的慢跑,大约可以消耗三四百千卡的热量,相当于少吃一顿饭。”

  两种减重方式看似达到相同的结果,但从身体素质上来说,实际效果却大不相同。

  “减少食物摄入好处很多,能在短期内快速降低体重,可以降低肠胃负担,缓解消化不良、胃胀等问题,还能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如果是短期内规律的轻断食,还可以改善血糖、血脂和血压等代谢指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等等。”

  但是“饿瘦”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比如,容易造成营养不良、贫血、低血糖等健康问题;也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时间长了会导致身体基础代谢率下降,减肥也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恢复正常饮食后,体重容易反弹。

  “运动最大的优点,是改善基础代谢和影响内分泌代谢的诸多激素,从根本上改变肥胖体质,精准减少内脏脂肪,塑造理想身材。同时,运动还具有更多的健康获益,有助于降低肥胖相关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的风险;运动还能缓解压力、改善情绪和睡眠。”

  厉彦虎总结,“要想科学减重,运动必不可少。运动带来的不仅是直接减重减脂,更是全面提升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科学减重,开一张“运动处方”

  运动是身体健康的良药,应该还要加两个字——科学。

  “运动一定要遵循适度、柔和、均衡、循序渐进、个性化五大原则,而且运动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才能达到好的健身效果。”

  伴随“健康中国2030”、体育强国等战略目标的纵深推进,公众的健康素养和全民健身意识显著提升。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已达到37.2%。

  与此同时,盲目运动、过量运动等误区并存。

  “不合理的运动会引起运动伤害,比如肌肉拉伤、关节扭伤劳损,甚至诱发心律失常等严重问题。过度运动还会导致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厉彦虎认为,科学运动需要一张“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是实施科学运动的前提,是根据个体的健康状况、运动能力及目标需求制定的。在开始锻炼之前,通过运动测试和医学检查,对个体进行全面的运动风险评估,进而制定科学的、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尤其对于体重管理来说,“一张疗效确切的运动处方,需要综合考虑身体基本情况,精准合理确定运动的方式、时长、强度、频率和总量等,还要定期评估才能实现好的减重效果。”

  个性化是科学运动的重要标志。以一个身材中等、没有基础病、年龄40多岁的中年女性为例,如何开具一张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厉彦虎说,大概这样一个过程:首先了解她的饮食运动习惯、家族病史、慢性病危险因素及相关病状体征,查看最近一次的体检报告,初步评估她的运动风险和运动能力。然后应对她进行体成分、身体素质、心肺运动等测试,评估心肺运动风险和肢体运动风险。在此基础上,制定包括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的运动处方,并标明个性化的注意事项。对运动的动作进行指导,教会她在运动中进行自我监督,并要求一个月后复诊。

  “如果该女性没有任何基础病,但也没有运动习惯,经评估没有运动风险,建议她选择有氧与抗阻结合的运动形式。比如,慢跑+普拉提,每周3天、每天40分钟的慢跑,慢跑的心率保持在120-150次/分钟;每周不连续2天普拉提训练,每次20-30分钟,锻炼时感到有些吃力但可以坚持为度。注意运动前后做5-10分钟的热身和拉伸,如出现心慌、气短、胸闷胸痛、头晕和极度疲乏等不适症状,马上停止运动,及时询问医生或教练。”

  “尤其是对于肥胖等慢性病人群和老年人,到医院开具运动处方是避免运动风险、保证锻炼效果的重要环节。”

  可惜的是,当前医院开展的体重管理诊疗服务,以科学膳食指导、代谢性疾病诊疗、中医针灸等手段为主辅助减肥,运动处方基本不见踪影。

  “运动处方是多科学综合体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膳食指导、代谢诊疗等相互配合,全面指导肥胖人群进行科学减重。”厉彦虎建议。

  体卫融合,需要更多突破

  “运动处方的缺失折射出体卫融合的现实困境。”

  厉彦虎认为,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过程中,面临着临床医生缺乏运动医学知识、健身指导队伍不懂病理生理、大众和患者的认可度和依从性也比较低等问题。

  如何破解体不懂医、医不懂体的现实困境?

  厉彦虎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了4条有针对性的建议:建立以综合性医院运动干预中心(科室)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触角的分级诊疗模式;尽快制定运动干预学科建设标准和从业标准;建立运动干预从科研到应用的正向激励机制;强化运动促进健康的科普宣传。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人才。

  “既要鼓励医学院校与体育院校开展交叉培养,也要推动运动干预纳入执业医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养既懂医学知识又掌握运动科学的体卫复合型人才。”

  因为运动干预不仅涉及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实践技能,如运动评估、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需要一定实践经验积累。

  对此,厉彦虎建议,“需要通过相关的考核和评估,证明其具备独立开具运动处方的能力和水平。”

  厉彦虎提到,近年来,各地先后开展医院健康中心指导模式、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服务模式、社区体卫融合服务模式等多种体卫融合试点。

  “南京市中医院(南京市体育医院)自2022年以来累计开具运动处方近1万例,常州市体育医院自2019年以来累计开具运动处方近6万例,南京市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22年以来累计开具运动处方8万多例。”

  在厉彦虎心中,最难的永远不是技术,而是理念。

  “在国家队的工作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运动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

  1988年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毕业后,厉彦虎在国家田径队、国家乒乓球队、国家网球队担任随队队医长达20年。在国家乒乓球队工作的15年间,没有一个队员因为伤病影响比赛。

  如今,早已是全民健康科普专家的厉彦虎,每年都要在全国各地做大量的科普教育。

  “长期低头是个坏动作”“坐着不动9个小时就会压坏椎间盘”“窝着坐是对脊柱压力最大的坐姿”……2023年9月25日,厉彦虎参加了全国政协首次“科普万里行”活动,深入贵州山区开展科普讲座。在课堂上,他不仅给孩子们讲解健康知识,还带着孩子们一起做了一套保护脊柱的健康操。每次讲座后,厉彦虎都不忘把讲课资料留给学校,叮嘱孩子们重视健康问题。

  厉彦虎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是相关从业者实实在在的行动。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从关注青少年脊柱健康,到提出适当延长学生课间时间,再到今年建议讲好体育冠军的励志故事,厉彦虎始终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通过全国政协这个平台,把我这些年来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探索的一些经验,积极传播给大众,减轻群众对运动安全的重重顾虑,让大众实现科学健身,为营造科学健身文化氛围做些力所能及的努力。”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