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助力全民科学健身——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射击射箭运动中心主任陶璐娜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提出“体重管理年”专项方案,强调以科技手段推动全民科学健身。
如今,在很多社区的体育公园里,随处可见智能化运动器材。运动结束后,居民只要扫一扫运动器材上的二维码,就能知道自己的各项体能数据;在虚拟运动空间里,复杂技术动作被拆解为趣味指令,零基础用户也可以轻松习得技能……
当科技与运动碰撞,健身不再是孤独的坚持。
上海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积极推动“科技+体育”融合发展,打破传统健身的时空与技能壁垒,让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升健身体验与运动效果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参与运动健身的热情。
科技赋能全民健身,上海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如何优化公共智能体育设施应用,有力推动体育资源的高效利用?AI时代推动全民健身整体质量的提升还有哪些发展空间……带着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射击射箭运动中心主任陶璐娜。
本刊:请给我们介绍一下上海在推动“智慧体育”建设上所做的工作。
陶璐娜:上海作为国际科创中心,近年来持续加强智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在社区建设了一批智慧健身驿站、智慧健康驿站、智慧运动球场、智慧健身步道等智能运动场所。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指导下,上海还以“智慧化+体育”、“数字化+健身”、“互联网+健康”为支撑,积极开展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质测试、运动健康评测、慢病运动干预、运动康复、运动心理调适、运动健康科普等科学健身智能化服务,探索建立智慧化、科学化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科技要素的投入极大提升了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打造了一批智慧化运动促进健康的“上海样本”。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推出了“来沪动”健身地图信息化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各类体育场馆设施,为市民提供智慧、便捷的场馆查询和预订服务,加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提档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打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大幅提升了场馆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据统计,目前上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比达50.5%,市民的体质达标率、人均期望寿命等指标都位居全国前列。
本刊:上海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在您看来,应该如何进一步优化公共体育设施供应?
陶璐娜:当前,我国体育设施配建与运动人口分布在空间上不完全匹配,体育设施未能结合周边的要素进行配置,不能完全精准对接服务人口的运动需求。
我认为可以基于城市运动热力图优化公共体育设施供给。一方面通过智能手表、跑步APP等智能设备采集用户运动数据,结合公共健身区域传感器采集的动态数据,以及城市地理、人口密度、交通流量、天气数据等关联数据,全面生成城市运动热力图;另一方面,还要综合考虑各年龄段人群的运动喜好、身体状况、活动范围等,规划分类统计现有体育设施点的类型、数量和面积等,再根据热力图空间分布,实现热点区域扩容。
这样,就可以对运动高频区域进行设施升级,跟进热力图时间分布,对健身资源进行动态调度与错峰管理,在热力图显示的高峰时段延长体育场馆开放时间,在低峰时段推出折扣优惠,推动体育设施从被动供给转向需求响应,实现体育资源的高效利用。
本刊:您认为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科技要素投入对推动全民健身有什么好处?结合您自己的工作,您对发展数字体育有何建议?
陶璐娜:可以说,数字科技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了数字体育的发展,有效拓展了传统健身所不具有的场景化体验,给群众带来了全新的沉浸式运动体验,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引擎。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推动健身产业的增长和创新,为全民健身服务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数字赋能可以推动健身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健身活动。
当前,我们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射箭国家实验室,正在探索单项运动的智慧化模拟和全民健身场景应用。我们利用首个射箭运动员“冠军模型”数据库,可以在虚拟体育的体验中,“零基础”教射箭,让群众打破健身的时空约束,降低运动项目的体验和参与成本。
因此我认为,数字体育可以压缩健身空间需求,丰富健身内容,特别是校园与社区有望将成为数字体育普及的关键场景。我建议有关部门结合《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尽快制定虚拟运动设备安全标准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体育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参与开发适配全民健身场景的虚拟运动设备,推动运动场景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真正把枯燥、抽象的健身概念转化成生动有趣、你追我赶的互动式场景,吸引更多群众深度参与。
此外,我认为还可以鼓励企业参与开发适配全民健身场景的虚拟运动设备,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还原体育场景,提升运动安全性及趣味性,降低专业运动门槛;运用虚拟技术,对传统健身运动进行数字化解析与优化,建立传统健身运动与现代疾病管理的关联模型;结合数字场景模拟,构建标准化动作数据库,开发智能教学和动态评估系统,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实现传统健身运动的守正创新与传承发扬。
本刊:当前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您认为AI时代要如何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发展?
陶璐娜:人工智能应用基于海量个体行为特征的捕捉分析,可以帮助生成个性化运动方案,有效满足个性化健身需求,还可以通过对数据的比对分析,动态了解健身效果的变化及其对健康状况的影响,对健身方案进行调整,优化健身效果。我认为,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在全民健身的服务应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AI时代,可以建立国家级健康数据共享机制,利用智能设备收集的数据,构建统一标准的“全民健康数据平台”。目前,上海已经在社区搭建数字化平台,为居民建立运动健康电子档案,提供基础健康评估、科学健身指导等服务。建议探索全民健身数据和健康数据采集的公众参与机制,利用人工智能帮助居民识别潜在健康风险,定向推送个性化健身方案,同时探索个人健康数据的安全与隐私保护,配套AI社会体育指导员,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