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频道>> 人物春秋

于秀明委员: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2025-02-14 14:39:38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蛇年春节,位于鄱阳湖西岸的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银宝湖乡鉴玉村热闹非凡。村里的戏台上,饶河戏唱腔激越高亢,表演刚柔并济,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村民们赶来观看,观众动辄数千人,场面十分壮观。一天两场大戏,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最纯真的记忆,让广大村民们感受到浓浓的年味。鄱阳湖畔传统戏曲文化发达,戏台林立,常演不衰。周边乡村生活中,演戏、看戏相当普遍。有资料显示,鄱阳县能唱饶河调的人占到总人口数的40%,大大小小的戏班子有几百家,村民们在喜庆节日里沉醉在戏曲当中。戏曲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既是将村民们凝结在一起的纽带,也成为游子最深刻的乡愁记忆,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鄱阳湖畔的戏曲只是赣鄱大地乡村文化日渐繁荣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江西省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是在古建保护上发力。据统计,江西省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村落413个、省级传统村落157个、传统建筑2万余幢,流坑古村、安义古村、钓源古村等一大批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二是在非遗传承上发力。近年来,江西省创建客家文化(赣南)、徽州文化(婺源)、陶瓷文化(景德镇)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量居全国第一。弋阳腔、夏布织造技艺等88项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在群众文化上发力。持续开展“四季村晚”、“戏曲进乡村”、广场舞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场次、参与人次连创历史新高,全力打造“永不落幕”的百姓大舞台。四是在移风易俗上发力。赣州石城县的“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上饶余干县的“移风易俗套餐一条龙”;萍乡湘东区的“新风提调帮帮团”等,一项项创新实践厚植新风正气。五是在文旅融合上发力。“赏花﹢”“油菜﹢”“采摘﹢”“研学﹢”等融合业态持续火热,陆续建成“中国毛笔文化第一村——南昌市进贤县周坊村”“中国莲花第一村——抚州市广昌县姚西村”等特色产业村267个。

  去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最是文化能致远。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要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章,以乡村文化的活力迸发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

  深挖文化基因,激活内生动力。挖掘整理村史、方言、民歌、手工艺等遗产,还原传统生产生活场景,建立档案库,打造“乡村记忆馆”。鼓励非遗传承人开设“乡村工坊”,开发体验式课程,推动传统节庆现代化表达。

  构建文化生态,助力产业发展。打造“文化﹢农业、旅游、电商等”产业链。成立“乡村文化合作社”,吸纳村民、返乡青年、艺术家共同运营文化项目。引入社会资本成立乡村文化基金会,通过“公益﹢商业”模式支持小微文化创业。

  尊重群众意愿,唤醒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始终坚持以村民受益、长期受益为基本原则,严格防止任何侵犯村民利益、削弱村民获得感的做法。以乡愁乡情为纽带,培养一批熟悉和热爱乡村文化的带头人。

  完善文化服务,提升治理效能。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核心,联动农家书屋、文化广场、村史馆等节点,形成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网络。开发“乡村文化云平台”,提供在线课程、非遗展示、活动预约等服务。开展“乡村文化经纪人”培训,教授活动策划、新媒体运营等技能。

  数字技术赋能,突破时空边界。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复原古村落风貌,开发线上虚拟游览项目。鼓励村民用短视频记录乡村生活,打造“千村千面、别开生面”的传播内容。开发乡村文化AI人工智能助手,提供多语言讲解、智能导览服务。

  政策机制保障,实现永续发展。将文化振兴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设立“乡村文化振兴专项债”。推行“文化资源资产化”试点,允许村集体以文化资源资产入股企业。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项目。

  在从“输血”到“造血”的文化振兴之路上,乡村文化振兴需跳出“就文化谈文化”的局限,通过“保护-创新-转化-反哺”的闭环,让文化成为乡村发展的核心动能。当村民因文化而自豪、产业因文化而增值、乡村因文化而美丽时,乡村振兴便拥有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作者系江西省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于秀明)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