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频道>> 人物春秋

章松委员:让“礼让和谐”滋润新时代的土壤

2025-02-14 14:38:28 来源:人民政协报 章松我有话说
0

  春节假期,安徽桐城六尺巷景区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前往。据统计,8天长假里,共接待游客14万余人次。其中,大年初一至初三,日接待量均突破2万人次。事实表明,几百年来,六尺巷的故事如同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光芒不仅没有因时间而褪色,反而历久弥新、历久弥珍。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名为《家书》的诗句历经悠悠岁月、风雨洗礼,而今依旧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熠熠生辉。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名士张英在京城身居要职,得知家人与邻里因宅基地而起的纠纷,他没有以权势压人,而是挥笔写下《家书》,尽显其礼让的豁达胸怀。家人领会其意,主动让出三尺地,邻居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一条象征着和睦的六尺巷由此诞生,成为中华礼让文化的永恒见证。

  在生活中,人们因琐事产生摩擦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噪音干扰、公共区域占用等问题。若双方都能多些理解、少些计较,以礼让之心对待彼此,就能化干戈为玉帛,让社区充满温暖的人情味。从日常的工作场景,到邻里相处,六尺巷故事中所体现的礼让精神像一股清泉,滋润着人际关系的土壤。“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中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礼”与“和”的紧密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从社会治理的视角来看,礼让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论语里仁篇》有云:“能以礼让为国乎?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邢昺疏言:“礼节民心,让则不争。”在古老的中华智慧中,便已深刻阐述了礼让的重要性。

  法治定分止争、德治春风化雨。在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中,法律和行政手段无疑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但面对一些复杂的社会矛盾,刚性的制度常常难以触及问题的核心,而“礼让和谐”所蕴含的柔性智慧,却能发挥独特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在基层治理中,对于因历史遗留问题或居民情感纠纷引发的矛盾,引入礼让的德治理念,通过社区工作者耐心引导居民换位思考,以协商、调解的方式解决问题,不仅能化解矛盾,还能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身处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六尺巷的礼让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守护,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担当。我们要把礼让文化融入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青少年从小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同时,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广泛传播六尺巷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礼让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激发全社会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的热情。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我们要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礼让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继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礼让之花”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绽放,共创和谐美好的新时代。

  (作者系安徽省安庆市政协主席 章松)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