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频道>> 委员风采

在当下创造更多对话——全国政协委员吕涛的履职故事

2025-02-13 15:27:33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吕涛(右一)在拍摄现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吕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常委、北京市侨联副主席,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制片人、高级编辑。

  “马达加斯加南部的扎拉诺罗是全球著名的攀岩胜地,也有着历史悠久的耕种文化。但很长时间里,大片的耕地,辛苦的耕作,并没能帮助当地居民摆脱饥饿的困扰,直到一棵神奇‘中国草’的到来,那就是杂交水稻……”

  2024年5月,全国政协中非友好小组与非洲青年代表齐聚一堂,吕涛站在众人面前,娓娓道来“三棵中国草”——杂交水稻、青蒿、菌草扎根非洲的故事。

  会场内,一时成为新朋友相识、老朋友相聚的场所。

  2024年9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央视)《深度国际》栏目推出由吕涛策划的专题片《中非合作共向未来》,从“三棵中国草”到基础设施建设,从生态保护到中医药在非洲的普及,深刻解读了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的精髓要义,展现了24年来中非合作的成果和守望相助的深厚友谊。

  会场外,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长卷也在烟火蒸腾中徐徐铺陈……

  看上去,吕涛已经在本职工作和政协履职中间达成了一种平衡,而在他本人看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为他所坚持的事业带来了更大的舞台。“作为媒体人,把听到、看到人民的烦心事通过媒体反映出去的同时,又能依托政协这一平台,把群众的所想所盼收纳起来,这是一种新的对话方式。”

  “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

  2025年1月7日,由央视打造的大型纪录片《大东北》在CCTV4首轮播出收官。作为总导演的吕涛终于能从紧绷的工作状态中稍稍脱身,有时间和记者坐下来聊聊。

  过去一年,吕涛被《大东北》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东北之大,是大森林、大江大河、大山大海,是大粮仓、大通道、大基地,怎么展现出新时代新东北的新风貌,助力冰雪经济、‘东北热’,为东北全面振兴加油鼓气……”

  吕涛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作为东北人,他有一种特别的迫切感:要用纪录片将向新而行的“东北热”展现出来,记录下东北大地奋力振兴的火热实践。

  凛冬将去,如同耕耘的农夫,吕涛在等待麦子黄了的季节。而这一天并没有太晚,《大东北》首轮播出结束后引发全国特别是东北观众的关注和共鸣,电视端观众规模破亿人次,相关内容全网总阅览量超3.91亿次,触达受众14.9亿人次……

  纪录片之外,吕涛执导的个人生活“影片”也呈现出高浓度、高饱和度的色彩——从业多年,吕涛一直奔在路上,他每天休息的时间很短,对所有人保持热情和关切,诸多工作都亲自把关,对细节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

  按图索骥地看向来时路,不难发现,拒绝一成不变、寻变求新的勇气与热忱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进入央视工作后,吕涛先后任社会新闻部记者,《共同关注》栏目编导、策划、主编,《华人世界》栏目编导,《深度国际》栏目制片人……从业30多年来,从新闻一线记者到专题节目编导再到专题节目部负责人,吕涛的身份和职责不断在转变,然而又有一些东西从未改变,他总是想做出真正有温度、有价值的作品。

  真实可信的内容表达,始终是吕涛最为看重的部分。

  为了获取第一手真实素材,他曾乔装打入海南走私团伙内部,独立采制专题报道《探查琼海走私车》,节目播出后,近百名走私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

  为了打击蚕食国家财产的“钢铁蛀虫”,吕涛带领两名摄像记者在首都钢铁公司厂内租下一间民房,打入盗窃钢铁原材料团伙内部20多天,采制专题报道《暗访首钢偷铁村》,节目播出后,近200名盗窃分子被抓获……

  新闻工作经历让吕涛意识到:“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走下去、多聊聊的习惯让他看到群众乐享民生福祉的故事,也了解到群众诉求,引起他的深入思考。

  2023年,吕涛成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自此,他“为民发声”的路径也从“线上”荧屏延续到了“线下”。

  在制作一档电视节目时,吕涛了解到与残疾人有关的一个现状:“残疾人是司法办案过程中遇到的特殊人群,但在司法实践中,具体的办案部门在办理涉聋、哑人案件时缺乏既懂法律又会手语的专业人员,同时,各地手语在方言表达上与标准化手语略有出入。”

  于是,在节目采访过程中,吕涛与残联有关部门、法律专业人士进行反复多次的探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吕涛提交的一件提案,便聚焦进一步加大手语律师培养这一主题,“建议在中级以上人民法院设立聋哑人无障碍法庭,对手语翻译内容实行复核制,同时应当培养一批既懂手语又熟悉聋哑人心理的司法从业人员”。

  提案提交后引起了最高法、最高检等司法机关的重视,有关机关对此进行了专项调研。这让初次履职的吕涛心生感慨:“做了20年的两会报道,这一次,我的角色增加了,不仅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报道者,还成为了践行者、推动者。”

  “不失语,能对话,要共情”

  观众熟悉吕涛,更多是从其担任制片人的总台中文国际频道《深度国际》开始的。

  “新年伊始,乌克兰‘决然’关闸,导致俄罗斯天然气‘断供’欧洲,乌克兰此时关闸断气,究竟有何目的……”自2009年8月始,每周六20:00,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深度国际新闻节目《深度国际》“如约而至”。

  “《深度国际》自开播以来,一直牢记外宣工作的使命与责任,有针对性地回应海外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面对千差万别的国外受众,向世界宣介、解读真实的中国。”随着节目影响力的提升,吕涛总结了他的传播方法论——创新国际传播方式,更好地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做到不失语、能对话、要共情。

  何为“不失语”“能对话”“要共情”?

  “不失语就是要旗帜鲜明地主动发声、主动出击。在重大舆论话题上,特别是曾经被贴上敏感标签的一些话题上,我们决不能没有声音。能对话就是要跟国际主流声音对话。对于那些别有用心、蓄意抹黑的声音,要主动亮剑;对于被错误信息误导的声音,保持理性对话沟通。要共情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用对方熟悉的话语解释中国的特色,从而引发共情。”吕涛说。

  好故事亦需擅讲故事的人。在吕涛看来,国际传播面向的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群体和不同受众,他们语言文化不同、接受习惯和思维方式各异,不能用一种表达“包打天下”。

  在节目创作中,吕涛也进行了大量尝试,他用青花瓷和波斯丝毯的故事为例阐述中外文明之间的交流:“在古丝绸之路上,来自中国的丝绸和伊朗的丝织工艺结合,成就了波斯丝毯;来自伊朗的苏麻离青和中国的造瓷工艺结合,成就了元青花。两个物品既有两种文明交流互鉴的融合,又保留了各自国家的文化特征。可以解释为,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但我们的相遇,让彼此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同样的故事,吕涛在2023年5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专题协商会上也讲过一次,但这一次,他的思考框架拓得更宽了——

  “我们要让世界倾听我们,我们也要倾听世界。在传播中华文化的时候,一定要厘清中华文化是什么,传播中华文化要传播什么,让国际上产生共情,然后欣然接纳。我们要用更多方式讲述丰富多彩、生动可感的中国故事,要让世界倾听、接纳优秀的中华文化。”

  “看得懂,听得进,入人心”

  从记者到制片人,吕涛始终持续尝试如何用创新的手段、世界的语言展现本土文化的光彩。对于内容的不同传播方式,他也总能观察到“新”东西背后国家历史文化的“不变”内核。

  2022年12月26日,由吕涛组织、策划、制作的中国首部以人权为主题的五集电视政论片《新时代中国人权》播出。

  策划、导演、摄制团队在历时14个月的采制过程中,跋涉上万公里,几乎走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同时联动总台多个海外记者站,采访数十位国内外政要和知名专家学者……

  奔波和忙碌,吕涛早已习以为常。对他来说,真正有挑战的任务,是如何生动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权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如何巧妙将人权理论嵌入影像叙事。

  “政论片有其特殊的政治属性,如何使政论片成为老百姓愿意看、看得懂、听得进、入人心的纪录片?”

  “新时代中国人权理念内涵丰富,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如何用简单的语言,准确诠释好中国人权理念,弘扬正确人权观?”

  “人民至上、幸福生活、人民民主……宏大叙事,如何才能‘举重若轻’?”

  这些问号像一个个惊雷在吕涛头顶炸响,他的脑海蹦出一个关键词:小切口。

  “讲中国人权故事,就是要讲出人的故事,让老百姓讲述自己的幸福生活。中国人权发展取得哪些成绩?还得老百姓自己说,才有说服力与冲击力。”

  镜头按照时间刻度进行微缩,“人权”“全过程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等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主角:来自太行山深处的孩子们站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舞台上,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颂》;独龙江两岸的乡亲们从漏风漏雨的茅草房搬到了温暖舒适的安居房……

  随之跟进的画面,是民主实践的细节:廖家存返乡参加县乡人大代表的选举,从向选民代表介绍本人情况到回答选民问题,再到选民投票环节,民主选举的全过程得到记录;民主协商的优势也得到呈现,丁洁、杜丽群等全国政协委员面对镜头讲述对罕见病患的关注和提案,国家领导人在全国两会期间与政协委员共商国是……

  从浙江义乌的阿拉伯商人到阿富汗的地毯作坊,从孔孟之道的“以人为本”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权思想萌芽,故事除了地理坐标外,还有更漫长的时间坐标。从而,故事不再只关于具体的人,而是展现多年来中国坚持生存权与发展权为首要的基本人权积累的成功经验。

  吕涛说:“故事讲述的既是人权故事里的中国,也是世界眼里的中国。”在采访结构上,节目组更是将镜头对准外国友人。

  在卢旺达,青年德玛斯正在菇棚里忙碌着,讲述他与中国“菌草技术”的结缘:“在开始做这项生意后,我赚了钱,买了地,盖了新房子,我的孩子在很好的学校念书,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变好了,接下来我还打算买一辆好车。”

  这种第一视角的自述桥段,融入了吕涛对国际传播的理解:“要用‘第三只眼看中国’,用外国人的视角记录中国、分析中国、传播中国。也可以说用多元化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以国际化的表达讲通中国逻辑。”

  吕涛对于创作的理解是与观众形成有效的交流和共鸣。“我们不回避问题,也不美化现实。”

  《新时代中国人权》通过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和网络面向全球播出,除了收获国内观众潮涌般的回应,也在海外和华侨华人群体中引发强烈共鸣,并获得中国新闻奖新闻纪录片一等奖。

  在吕涛看来,今天,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处处都有鲜活的好故事可讲。

  放下了对故事性的担忧后,吕涛生出了更强烈的信念感:“要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时代用好全方位的资源技术力量,开展好中华文化‘出海’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

  因此,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是吕涛格外关注的领域。他提交多件提案,建议充分发挥“华社三宝”——侨团、华媒、华校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也要利用好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国际传播提升效能服务。“AI技术跨越语言、文化、国界的障碍,帮助我们更精准地分析目标受众,提升互动体验,从而更有效地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数字技术的革新为文明互鉴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让人们得以跨越关山阻碍,相聚云端,心灵碰撞,互相交流。吕涛相信并希望的,是新技术能够在当下创造更多的对话。(记者李京)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