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频道>> 要闻

北疆有牵挂 ——全国政协委员杜明燕的履职故事

2024-08-05 10:47:34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0802主稿)杜明燕:北疆有牵挂(分离(5081205)-20240805093849

  杜明燕(中)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调研。(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杜明燕: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政协副主席。

  20世纪初,随着第一列火车从满洲里站驶过,铁路把这处北方边陲载入世界眼前。

  百年过去,满洲里口岸已是中国最大陆路口岸。中俄41号界碑旁,一列列中欧班列从高耸的第五代国门下穿梭而过。去年夏天开始,杜明燕经常站在不远处,身披“我是政协委员我帮你”绶带,为往来游客讲解国门的历史。

  彼时,她刚刚调到这座口岸边城,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政协副主席。不过,无论是满洲里这座城市,还是人民政协这个组织,杜明燕都并不陌生。

  “无缝衔接”的履职

  铺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行政区划图,满洲里只占了西北处不起眼的一隅。这一隅,却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2023年有5000余列中欧班列从这里通过。

  只是,前些年中欧班列轰隆而来,呼啸而走,好似满洲里的过客,当地人把这种境遇戏称为“酒肉穿肠过”。

  杜明燕到任后不久,也跑到了口岸摸情况。

  从前,外界对这位鄂温克族政协委员的印象,往往与驯鹿有关。每年3月全国两会,她总是身穿鄂温克族传统服饰,向大家述说敖鲁古雅部落的驯鹿繁衍、大兴安岭的生态保护、呼伦贝尔的冰雪旅游。“2008年,敖鲁古雅部落加入国际驯鹿养殖者协会,这在2013年中国争取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她的言语中透着与生俱来的活泼与灵动,神情却难掩狩猎民族的豪爽与坚毅,仿佛阳光照耀森林中尚未融化的积雪。

  从森林深处的驯鹿之乡,到边境线上的铁路之城,杜明燕几乎是“无缝衔接”投入了新身份。

  她走访铁路口岸,观察基础设施的新旧更迭;她询问互贸区的商贩,外国商人喜欢带哪些货物回去;她走上满洲里街头,感受圣诞节往来游客的人流量。大部分时候,对于当地人而言,杜明燕就像一位热情健谈的大姐,跟哪个领域的工作者都能聊上许久。

  “如果能让进口的木材、粮食落地加工,将会带动满洲里产业发展。有些食品不在互市贸易白名单上,边民不能带进来售卖。还有其他委员提过的,液化石油气运输的隔离编组,降低了中俄过境铁路的交接车效率……”杜明燕分享着她一路的见闻。

  而调研结束,将这些闲聊落到笔尖时,她的文字又不失翔实与严谨,从历史欠账到区位优势,她都要捋个明白。在《关于支持呼伦贝尔市和满洲里市发展的建议》等提案和发言里,杜明燕陈述了满洲里“小财政支撑大口岸”的困难、互贸区白名单制带来的限制、寒冷偏远造成的人才不足,并对满洲里从“通道经济”到“落地经济”的转变进行了展望。

  “还有,俄蒙跟我国的口岸设施情况不同,影响了口岸通关效率,需要国家层面帮助协调。”闲谈中,杜明燕条分缕析,从不同铁路的轨距,到一名俄罗斯边民可以携带多少块巧克力,再到外国游客喜欢到哪儿吃饭,她都说得清清楚楚。这不由令人惊讶,从文旅岗位到基层政协,短短一年时间,她便把这些大事小情装进了心里。

  “我其实不聪明,学习成绩也不算好,直到20多岁才开窍,很多知识是工作中积累的。”说这句话的时候,杜明燕正在秦皇岛参加十四届全国政协第二期委员专题学习研讨班,那一周学习期间,她经常和别的委员交谈。“跟咱们许多政协委员相比,我的专业水平并不算高,只是常年在基层,跟群众打交道多一点。”杜明燕一边笑一边摇头,她不爱过分纠结自身的劣势,而是把思考重心放在了怎样利用现有优势履职上。

  这份乐观,或许与她童年的求学经历有关。小学时,她出生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聚居的村庄里,只有三个老师,教五个年级的学生。想要读课外书,得跑过大半个村子,去校长来宝叔叔家里借。刚上学时,杜明燕的国家通用语言说得还不熟练,“树木我知道是什么意思,森林我就不知道了。‘吃饭’我总是说成‘饭吃’。”她还笑着分享说,直到后来自己开始啃大部头小说,才发现《三国演义》里没有“赛赛”,那叫曹操,《西游记》中没有“那托那海”,是哪吒闹海。

  而到了上初中时,杜明燕上学要走15公里的山路,蹚过两条河、翻过两座山。“有一年放暑假涨大水,道路都被淹没,我足足走了14个小时才到家。后来,我的同伴从第一学期的14个人到第二学期的3个人,最后只剩下了我自己。”回忆当初,杜明燕若有所思,“现在想来,如果我在哪一次选择了放弃,都不会有后来的改变。”

  也许正是这段经历,让杜明燕后来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首先想到的都不是焦虑与抱怨,而是尽快适应岗位,保证在任何条件下迅速开展工作。

  来到满洲里市政协之前,她曾是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文旅这个行业卷得厉害,时效性呢,又非常短。往往耗尽心血办了一场活动,结束后都没时间复盘,因为下一项活动马上又来了。”杜明燕语气仿佛也蒙上了一丝当初的疲惫,“最忙的时候,我们曾经半年开了280多项活动,一年下来感觉像是干了七八年。”

  然而,当说起完成全国政协的学习后,回去还要组建图书馆委员工作室,杜明燕瞬间一扫疲惫,“最近‘跟着图书去旅行’火了,《额尔古纳河右岸》带动许多游客来这边旅游,我们政协委员也得多读书学习。”她语调变得高亢,“到了庐山,谁不想看飞流直下三千尺?去了滕王阁,谁不想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站在腾格里沙漠,谁不想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就是旅游和文化的魅力!”

  她的眼神中,充满了跃跃欲试。

  “润物无声”的小事

  每一天的日子,杜明燕过得忙碌又充实。

  最近,日常工作之余,杜明燕时不时打开12345平台,看看“逾期未办理工单”。碰到自己熟悉领域的问题,她就打电话给相关单位询问情况,“这位大哥要宅基地是什么情况?不管怎样,咱们先给群众做好解释……”

  这个习惯来自于不久前,呼伦贝尔市开通的“两代表一委员”12345热线履职通道试点。“这个通道牵着两头,作为政协委员,一方面,我可以代表群众打12345反映问题。另一方面,我可以认领逾期工单,进行督促跟办。”

  这项工作再适合杜明燕不过。过去20多年,呼伦贝尔市的多个岗位都留下了杜明燕的足迹,她先后分管过教育、医疗、文旅、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疫情防控等工作。她的经验与知识,大多是在基层“跑”出来的,也是跟群众“聊”出来的。用她的话说,“大多来自民间。”

  民生无小事,处理不好极易引发矛盾。通过12345热线履职通道处理的事,有一件让杜明燕印象深刻,“草原上牧民们住得分散,一些地方暂时通不了自来水,一部分牧民反映,他们的饮用水长期氟超标。”

  杜明燕联系呼伦贝尔水务局后,第二天,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就来到了牧民家。经过了解才发现,此前水务局给牧民们发放了过滤井水的设备,但很多牧民不懂如何安装操作。工作人员当即把设备安装好,过滤后的水经过测量,含氟量达到标准,牧民们当即表示很满意。“其实事情不复杂,双方一沟通,很快就得到了缓解。”

  事后,杜明燕又跟水务局沟通,今后定期来给牧民的设备更换滤芯。而且,在草原上打“深水井”的规划也要及时告诉牧民,让大家知道问题会逐步解决。

  杜明燕觉得,这也是“委员履职”服务为民的意义所在,“有的看似是小事,但小事中存在着普遍的问题,小事中也包含着民生的福祉。”

  提案亦是如此,从《关于切实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预防和宣传工作的提案》到《关于解决计生特殊家庭第三代关爱问题的建议》,再到《关于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建议》,杜明燕一件件提案关注的是不同群体,但说的都是关乎他们日常生活的事。

  “我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多做润物无声的小事。”这话从杜明燕口中说出并非自谦。她把做好每一件小事当作自己的目标,并且乐此不疲。

  “一路相伴”的寻路

  杜明燕提到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讲述的正是鄂温克族的故事。每年参加全国两会,杜明燕都会带上鄂温克族索伦部、使鹿部、通古斯部的传统服装。

  今年3月10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闭幕后,走出人民大会堂的杜明燕邂逅了一位金发女士,她就是挪威驻华大使白思娜。

  杜明燕身穿的民族服饰吸引了白思娜,她们聊起森林与草原,聊起北极圈共同的动物——驯鹿。旁边的《中国妇女报》记者拍下了她们交流的画面,身着驼色鄂温克族传统服饰的杜明燕笑容明媚,胸前别着一朵毛茸茸的“太阳花”。

  这朵“太阳花”是鄂温克族传统饰品,皮质圆心如太阳,四周毛绒像光芒,象征着对温暖和光明的向往。这朵“太阳花”也曾被杜明燕带上全国政协“加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保护传承”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

  2022年6月24日,身在呼伦贝尔太阳花工作室的杜明燕,手捧一件件“太阳花”文创产品,通过屏幕向与会者介绍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当代绽放出新的光彩。“传承人将非遗与旅游紧密结合,建立了太阳姑娘非遗体验馆,‘太阳花’已成为畅销的文化旅游商品。”

  当时,说起“太阳花”的传承发展,杜明燕激动得几乎落泪。事实上,这么多年每当说到怎么让放下猎枪、走出山林的鄂温克族群众过上好日子,她都难掩内心的澎湃。回望这一路,她只说了三个字,“不容易。”

  这几个字背后,是一段独特的历史。2003年,为了保护地区生态环境,鄂温克猎民放下猎枪,实施生态移民。

  曾经以游猎为生的猎民,下山后的生产方式转为农耕和畜牧。产业转型的压力,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猎民从生产到心理都面临一个“不适应”的过程。这些年,在改善猎民生活与传承民族文化之间,鄂温克族干部群众渐渐摸索出了特色旅游的路子。这条路上,有朝夕相伴的驯鹿,有吉祥的“太阳花”,有原生态的瑰丽风光。杜明燕也因此走上为驯鹿“寻路”的履职路。

  驯鹿是鄂温克人的图腾,也是不愿舍弃的伙伴。然而,如今我国仅存有1400余只驯鹿。这是因为,驯鹿并非随便找个地方圈养就能养活,它们需要长期在森林苔原中觅食。下山后的驯鹿,也面临种群退化、放牧范围、兽害疾病等种种不适应。

  这些年,关于驯鹿养殖产业化发展、建立驯鹿养殖保障制度、划定驯鹿饲养繁殖区域,杜明燕前前后后提交了9件关于驯鹿产业发展的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此外,她还提出了让放下猎枪的鄂温克族群众融入大兴安岭生态保护与建设中的建议。

  今年,杜明燕又提交了《关于协助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部落引进境外驯鹿种鹿的提案》,“许多措施,已经在逐渐落实了。”

  近几年,当杜明燕再次踏进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时,每年前来观赏饲养驯鹿习俗、感受民族文化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鹿茸鹿皮、传统饰品的销售也很好。

  “狩猎文化已经成为民族记忆的一个影子,‘太阳花’能找到一条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道路,实在不容易。”杜明燕说,“但这么多年,也只有‘太阳花’火了。”因此,杜明燕格外希望推广“太阳花”成功的经验。远程协商会的发言中,她建议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整合现有的制作加工作坊、非遗传习所、非遗展示基地资源,向游客提供并开放活态传承展示场所、非遗衍生品销售基地。

  又是积雪未化的时节,杜明燕告别家乡群众,踏上参加两会的旅途。她的行李箱里除了民族服装,还有漂亮的“太阳花”饰品、桦树皮画、驯鹿公仔。摇晃着两只驯鹿公仔,杜明燕笑得合不拢嘴。

  许多家乡群众一如往年守在电视机前,看到直播中出现杜明燕,就立刻拍照发给她。杜明燕开玩笑说,“拍得不好看!”然而,看着父老乡亲发来的一张张照片,杜明燕笑得更开怀了。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