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驻,更要心驻
身驻,更要心驻
——一位西藏自治区政协办公厅干部的驻村心路历程
2011年12月的一天,西藏自治区那曲县(现为那曲市色尼区)天色阴沉,暴风雪瞬间将荒凉的高原带入寒冷的冰雪世界。
通往色尼区罗玛镇其色村崎岖的山路上,一辆汽车不停地颠簸着。“哐当!”车子突然打滑陷入沟内,无法动弹。手机没有信号,车外狂风夹着雪花怒吼着,气温零下二十多摄氏度。车上4位驻村干部焦急万分。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十几位其色村村民不知怎么得到了消息,骑着摩托车纷纷赶来,他们手推绳拉,迅速帮助驻村干部撤到安全地带。
“其色村海拔超过4600米,高寒缺氧。这次遇险,如果没有村民及时帮忙,我们几个可能就‘交待’在那儿了!”西藏自治区政协办公厅干部廖丽对12年前的驻村经历仍历历在目。
“母亲听说了我的经历后坚决要我回老家,我没有答应。人家能驻村,我为啥不能?更何况我在其色村还有很多事儿没干完呢!”廖丽话语中透着倔强。
正是靠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廖丽12年内3次到那曲驻村,把足迹深深印在了藏北高原。
“扎根西藏,是我自己的选择!”
记者见到廖丽是在西藏自治区政协机关的一间会议室里。她身材瘦小,齐脖短发,一身黑色职业套装裙,说话温婉有礼,一位知性干练的机关女干部形象。
“别看她身材瘦小,已经3次到那曲驻村了!”听了全国政协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政协副秘书长谢会昌的介绍,记者禁不住“啊”了一声。
廖丽出生在四川仁寿县,她的祖辈、父辈都有人在西藏工作,这让她小时候就对西藏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为此,高考时她报考了西藏的大学。
“大学毕业后,无论是扎根西藏、到西藏自治区政协工作,还是到那曲驻村,都是我自己的选择。”廖丽坦言。
不过,那曲条件的艰苦程度还是超出了她的想象: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高寒缺氧,干燥多风,连一棵树都种不活。“2011年,我第一次驻村,住的是堆放牛粪的简易房;最冷时零下近30度,睡觉都要戴着手套、帽子;第二天醒来,被子表面冻得僵硬,上面还覆着一层冰丝……”廖丽介绍说。
刚到村里,村民见廖丽是个瘦弱的小姑娘,都不愿意搭理她,让她很失落。“怎么让村民接纳我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大家办点实事儿。当时,村里正为手机信号的事儿发愁,我就协助驻村工作队队长反复与移动公司沟通,争取修建移动信号塔的资金,很快就解决了。”廖丽说,闲暇时,她也会主动和村民唠唠家常,为他们生产生活中的难事出谋划策。没多久,她就和村民打成了一片。
可没承想,驻村仅月余,一向活力满满的廖丽竟得了肺水肿,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当时躺在病床上,既后怕,又为村里移动信号塔的建成而高兴。”廖丽回忆说。
康复后,家人和朋友都劝她不能再去驻村了,但她没有这样做。“当你看到村民期待的眼神和他们的善良、热情,你会觉得付出是值得的。”廖丽说,2011年,她第一次驻村赶上了藏历新年,本来是7天假期,结果村民都来邀请她一起过年,一家连着一家,足足持续了一个月。“那个时候,我就想,再苦再难也要坚持!”
“驻村不仅仅只是身驻,更要心驻”
2023年8月1日,人民政协报社联合爱心企业向西藏自治区政协办公厅捐赠了报纸、图书和50万元现金。现金用以解决那曲和日喀则5个村子的困难,廖丽所在的永珠沃玛村正是受捐对象之一。“这意味着村里幼儿园急需的地毯、遮阳帘、阳光棚经费有着落了。”廖丽得到消息高兴得不得了。
2023年5月,廖丽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前往那曲市申扎县申扎镇永珠沃玛村,这是她第三次驻村。
永珠沃玛村地处藏北高原腹地,是一个纯牧业村,辖45户230人,平均海拔4700米,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到岗后,廖丽很快了解到,村里幼儿园在2018年投入使用后,一直没钱购置地毯、遮阳帘和阳光棚,孩子们只能在阳光直射下学习、游戏,一个个脸上布满了高原红。
“只需要不到7万块钱,为了孩子们的健康,这事儿一定得办成!”廖丽马上开始多方联系筹措经费。后来,她找到谢会昌,向他寻求帮助。
“我通过人民政协报社联系到一家爱心企业愿意出资捐助,第一时间就把消息告诉了廖丽,她的微信几乎是秒回:‘您太厉害了,我代表所有孩子感谢您!’电话里就能感觉到,她是真想给孩子们干点实事儿!”谢会昌说。
“驻村不仅仅是身驻,更要心驻!”廖丽深知,要想当好驻村干部,必须成为村里的人。
廖丽带领驻村干部走村入户,和村民聊天,帮残障村民争取轮椅、拐杖,为脱贫户协调棉衣,还给村民送兽药,等等。渐渐地,村民把她当成了家人。
每次从拉萨回村里,廖丽都会给孩子们带上一大包好吃的。她还经常给孩子们做饭吃,后来一到饭点,就有小朋友到她那儿去“蹭饭”。慢慢地,孩子们和廖丽都成了好朋友。
这些孩子也帮了廖丽大忙。廖丽虽然上大学时学习了藏语,但是各地方言的差异很大,她经常听不懂村民说话。孩子们不仅会说藏语方言,还懂通用语言,便成了她的“小翻译”。
“自从廖队长来了,孩子们的上学条件变得更好了。”村民扎西次仁面带羞涩地感谢廖丽说,“廖队长越晒越黑了,但在我们心里,她越来越美了!”
舍小家,顾大家
廖丽第一次到那曲驻村,女儿还不满周岁。因为相处时间短,不亲,女儿甚至对她感到很陌生。“有时候很长时间才回四川老家看她,一进门看到我黑黑的、瘦瘦的,她都有点不认识我了。”廖丽说话的声音哽咽了。
2017年,廖丽将6岁的女儿接到拉萨上学。因为年龄小,女儿有点不明白地问:“妈妈,你为什么要到那么苦的村里上班?”每次廖丽都会告诉她:“驻村是每位干部的职责,何况那里的小朋友上学条件还不是那么好,他们更需要帮助。”
廖丽在机关的工作很忙,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照顾孩子。结果,同事们都成了女儿的“临时监护人”,时间长了,小姑娘和大家都熟了。
一天晚上,廖丽正在陪女儿吃饭,手机突然响了,电话里领导说:“有个急件要明天报送,你能不能过来加个班?”旁边的女儿顺手拿起电话说:“妈妈有时间,吃完饭就过去。”直到深夜11点,还在办公室加班的廖丽接到女儿电话:“妈妈,我写完作业了,先睡了,您早点回来休息。”听到这里廖丽既心酸又高兴,不禁泪如雨下。
在廖丽的影响下,小姑娘学习很努力,今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重庆西藏班。8月底,廖丽从驻村点匆匆赶回拉萨,趁着几天轮休时间送女儿到重庆上初中,然后又匆匆忙忙赶回了村里。她想抓紧时间,争取把村民的老旧房子纳入县里的民房改造项目。
每年西藏各级党委、政府会派出大量的驻村干部,仅自治区政协机关每年就有十几位。“好多人比我能吃苦、干得好,我就是尽己所能吧。”廖丽谦虚地说。(本报融媒体记者 李木元 李京 谢颖 韩月 徐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