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频道>> 谈艺论文

非岁月不可

2023-08-25 10:23:33 来源:北京晚报 我有话说
0

  林曦

  从实用的角度看,今天我们已经不需要用手写来传递信息了,甚至文字本身都已式微,拿起微信说一句话就可以。书法好像根本就不需要存在了,这看似是一种危机,但也正是书法的机遇。

  恰恰因为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家才能脱离实用性,更多地从艺术和修养的角度去体会书法。因为写一手漂亮字的这个需求在减弱,去体会其中的内涵,以及可以起效于生活的益处,就变成了更有价值的需求。

  我不认为只有退休了、闲下来了才需要写字,古代那些书法的赏鉴品评者、收藏者其实都是“职业人士”,也往往承受着某种高压。不管是当着父母官的王羲之,还是直面“安史之乱”的颜真卿,或者是贬谪路上的苏轼,还有很多名气不如他们的文人,都有俗世中的种种繁务,也无一不在书法中优游,获得乐趣和抚慰。

  越是处于一种高输出的、消耗的状态中,越是需要持续、向内的补充,而书法这件文化积淀深厚的东西,正是需要慢慢学习、渐行渐深的。我们需要在做中学,事上练,边玩边学,就像孔子说的“玩索而有得”,绝不能求速成,速成只会败坏了人的胃口。

  书法就像一个游戏。书法有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它们的发展史本身也是难度与风格的发展史。每一种书体下,又有若干书家和他们的名帖,所以学习是个有趣的过程,可以一步步打怪升级,一点点长进。

  到了一定阶段,好比《兰亭序》这样的帖,可以每年都写,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和理解。

  书法所具有的难度和纵深让它是个可以玩很久的游戏,不会陷人某种单调的重复,或仅仅是难度提升的单一局面。如果你期待能走得更长久,它就不会令你觉得乏味。

  另一方面,古典的艺术需要一个养成的过程,这个“养成”的意义对我们来说是重大的。古人说,小孩要“蒙养”,而不是早早求得结果的呈现。那是一种默默吸收、积累、生长的状态。在传统的思路里,越晚开蒙,根系长得越好,因为在这个阶段,人并没有明确的输出意图,只是尽力吸收(且输出也是吸收的一种方法)。就像过去的小朋友需要背通很多的经典,把最正确、最高明和经典的东西先早早地长在身上,留在心中,再随着时间酝酿,生发。一时不理解没有关系,等到时机合适可以萌芽或需要理解的时候,有基础和没有基础是有差别的。这和我们写书法一样,一路上要学很多种帖,现在好像是用不上,但等有一天需要用的时候,它们都在。

  所以,我们说书法是一门功夫,功夫的一个特征便是“非岁月不可”。

  《学箭悟禅录》中有一段描述,是关于学习箭术的精进过程,书中说:“你可从一片普通的竹叶身上学到该怎么做。竹叶在积雪的重压下越弯越低。突然积雪滑到地面,而在滑落之前竹叶并没有抖动。当处于最紧张的点上时应像竹叶那样待着,直到箭脱手而出。因而其情形该如是:一达紧张,箭便脱手,要像积雪滑下竹叶那样,在箭手连想都没想之前箭便射了出去。

  所以,书法这门功夫在教我们一件重要的事,即尊重规律,不要强求,不和自己较劲,也不和这个世界较劲。放下对速成的想象和企图,就让果子完全成熟,去享受它自然落在手上那一刻的欢喜。

[责任编辑:周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