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博物馆迎创建40周年 系列精彩大展文创精品蓄势待发
恭王府博物馆新馆徽 恭王府博物馆供图
中新网北京4月17日电 (记者应妮)“走,去恭博”。今年12月14日,恭王府博物馆(简称“恭博”)将迎来创建40周年。作为今年的口号,“走,去恭博”可谓简洁、利落、直接。
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冯乃恩在17日的发布会上表示,恭博今年将推出新馆徽、新展览、新活动、新联盟和新文创等一系列精彩迭出的内容。
精彩展览多元并进,提升观众体验与获得感
“中国传统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展”旨在向观众传播传统中国建筑美学以及传承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三月已开展目前正在展。展览期间,10场改编自梁思成、林徽因在恭王府考察测绘真实故事的话剧陆续上演。
恭王府博物馆创建40周年专用标志 恭王府博物馆供图
“恭王府与什刹海”系列展之“邻里眼中的恭博40年”,由恭王府博物馆联合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共同策划,通过与周边社区居民群策群力,向观众呈现老邻居们眼中的“恭博40年”。这将是恭博“我的地盘你做主”社区互动策展理念的首个实践。
“清代宫中少年生活展”将于9月与观众见面,遴选众多恭王府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珍藏文物,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了解清代皇子公主年幼时所受的教育和日常生活情景。
“福满乾坤——恭王府福文化展”经过改造升级后将于年底亮相。“恭王府春分祈福习俗”于2021年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福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华儿女世代对“福”的向往追求,以及恭王府祈福习俗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利用,都将在展览中娓娓道来。
“恭王府旧藏文物系列之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丝绣精品展”,通过展示一批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的恭王府旧藏丝绣珍品,向观众展现中国缂丝、刺绣古法秘技,揭秘恭王府旧藏的传奇故事。此次展览是恭博40年来旧藏“省亲”首秀,亦是多年来旧藏追溯、藏品征集工作的成果展示。
“恭王府博物馆创建40年发展之路回顾展”作为系列活动的重头戏将于下半年开展,展览将以图片、文字、老物件等历史资料为载体,以体现恭王府修缮、改造和保护等的关键性事件作为重点,通过场景再现的形式阐释恭博发展脉络,展现在博物馆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冯乃恩(左)和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苏宁(右) 应妮 摄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赋能文物“活”起来
冯乃恩认为,“数字文物”与“数字运营”是构建博物馆元宇宙的必经之路,打破时空的界限,改变人们参观博物馆、享受博物馆服务的方式,这种全新的体验也将促使业态的升级推新和革新转变。
“恭王府旧藏文物数字展”利用现代化数字手段和艺术化的线上展览形式,让白玉鸟形对盒、苍龙教子纹盖瓶、清康熙郎窑红荸荠瓶等回流的“馆藏重器”和十数件散布海内外的恭王府旧藏实现“云端团聚”。
“全景恭王府”系统更是恭博拥抱数字化潮流的新举措。该系统将提供不同主题的特色游览路线,使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掌上云游”,而年初刚刚亮相的“小福家族”IP则作为线上导游为观众提供智能导览、知识问答等服务,实现“游中学、学中游”。
联盟交流机制建立,共建海内外古建机构“朋友圈”
与此同时,恭博还将在交流共建方面发力。将于下半年成立的“王府遗址保护联盟”(暂定名)将在“共同保护、共同利用”的理念下,与国内外具有王府遗址基础的文化机构“加好友”,联合建立保护联盟,以加强和优化此类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利用为核心,开展经常性、长期性的交流与合作,共建展示和传播各自历史文化和人类智慧结晶的“朋友圈”。
近年来,恭王府博物馆确立了王府历史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统技艺研究、文物与博物馆研究三个研究方向,相继牵头成立了中国紫禁城学会王府历史文化研究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举办文博学术期刊发展恭王府论坛,开放科研课题招标,全面提升博物馆软实力。恭博在创建40周年到来之际,将汇集40年来的学术成果编辑成册,作为学术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汇报;同期还将出版反映恭博创建40年发展历程的纪念册《博物馆之路(暂定名)》。
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恭博将继续举办“良辰美景·非遗演出季”,在延续往年精彩的基础上,将尝试把曾在恭王府历史上真实上演的经典剧目重新搬上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全新馆徽17日正式亮相。新馆徽聚焦恭博的文化内涵展开创意,将汉字“恭”及“福”的字形巧妙结合在图形之中,在相互衬托、互为成像的关系中,构建出“福在府中”的博物馆建筑群空间格局,体现出恭王府博物馆是一座建立在遗址基础上,以王府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传播为核心,拥有“福文化”内涵的博物馆,具有鲜明的识别性。
此外,为了满足公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恭博将通过合作开发互动短视频、剧本杀等新形式为观众提供全新的体验,多方发力建设“大文创”。恭博文创店也在紧锣密鼓地布局升级之中,饰品馆、咖啡馆和“传统文化创意馆”等将相继开幕。恭博特色文创也不再局限于传统产品,将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精雅文化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