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塑造人物
赵秀君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艺术代表着中华传统人文精神,也体现着中国的传统审美趣味。京剧是“角儿”的艺术,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流派纷呈。4月6日至10日,天津中华剧院迎来了连续五天的京剧盛宴,众多流派、名家汇聚,形成了首届中华戏曲邀请展的一个高潮。
在这次演出中,有不少京剧张派艺术代表剧目,如《秦香莲》《状元媒》,还有《赵氏孤儿》中的庄姬公主,也是张君秋先生的代表角色。一出出经典剧目历久弥新,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甚至有不少观众从全国各地赶来,而且观众中还有很多年轻人。作为台上的演员,拥有这样的观众,是一件非常兴奋和幸福的事,同时也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动力,要更好地传承创新京剧艺术。
近五年,在不断的艺术学习和探索中,我越来越感受到张君秋先生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智慧。
秦香莲和状元媒都是张君秋先生的经典之作。他的艺术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对于每个人物都有生动细致的理解、塑造。在诠释人物时,连声音都很讲究,用不同的声腔来体现不同的人物性格。比如秦香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朴实温柔,在表演时,张先生的声调温婉厚重,还用了鼻腔念白的音色,仿佛让人从中感到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引起共鸣。其实,他不是在“唱词”,而是“唱人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情感,所以声音也不能是单一的,符合人在生活中喜怒哀乐的变化。
记得刚拜师跟随张先生学戏时,我年轻气盛,觉得年轻嗓子好,所以在表演时非常“炫技”。我上研究生期间,排了一出《刘兰芝》,当时和乐队一起录了盘磁带,很高兴地去送给张先生。转天先生就给我打了电话叫我过去,见面后他语重心长地说:“嗓子是真不错,但是不能这么唱。”说罢开始跟我细细分析原因:一位每天要照顾全家老小,十分操劳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时间的女性,不应该是“慷慨激昂”的高腔,这么唱就偏离人物了。
直到现在,我塑造人物时,总是想起老师的话。嗓子好是京剧的基本条件,但京剧表演不是展示条件,而是在精益求精的加工、打磨中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行内人经常说,出场和下场是最难的,怎样带着人物出场?怎样带着人物下场?京剧有程式,在程式规范当中注入感情,大师的好就好在既是地道的程式,又有充沛的人物感。他们演绎的旦角,展现的不是女性的性别属性,而是众多女性汇聚的情感和精神力量,是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品。
正如张先生说的,唱腔要像汩汩清泉一般流淌到观众心里,让他们不只是用耳朵听,更用心听。这也是现在我所追求的,要让观众走心,自己首先要用心塑造人物。什么时候演,都能发光发热,辐射到观众心里,这个人物才能永远立在舞台上。如果说刚刚跟随先生学戏时主要是模仿,在“技”的层面勤学苦练,那么现在则是领悟,在“艺”的层面融会贯通。
现在,我也在带年轻学生。京剧讲究口传心授,这对传承来说极为重要。作为老师,首先得对自己有高标准,就像医生一样,弄清楚问题是什么、产生的原因、如何改进,这样才能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2022年,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开设了张派剧目《西厢记》(改编本)研习班,由我团演员、乐队原班人马亲自一对一授课,包括我团在内的全国十余个院团派遣青年演员在培训中获益,部分院团已经实现了该剧的落地传承。通过“老带新”“师带徒”演出,老一辈演员为青年演员示范打样,增加青年演员舞台经验,鼓励鞭策他们刻苦练功、追求卓越。
京剧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极宏大又极精微,常学常新,不断尝试、归纳、总结,才能从中寻求艺术的精进。对于京剧工作者来说,当潜心艺术、守正创新,攀登艺术高峰、培养舞台新人,将崇德尚艺作为毕生功课,在服务人民中砥砺初心,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求艺术真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