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红:我对政协一点都不陌生
本报记者 韩雪
姚建红: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校长
今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校长姚建红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
一见到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办公室医卫处处长张斌,他就熟稔地拍着对方的肩,还笑着跟别人讲:“我们都认识十几年了。”其实,医卫处前后几任处长,姚建红也都相识多年。
“我对政协一点都不陌生。”这位新任全国政协委员对政协的印象,有些特别。
其实,在卫生部工作时,姚建红负责的一项工作,就是答复政协提案。“每年,我们会从政协提案中梳理出主要建议,再从中找出对卫生健康比较了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织他们到各地调研视察。一方面,跟他们介绍相关情况,到了地方,他们还可以再进一步地了解实际情况,等到调研结束后,我们再进行提案答复,委员对提案的满意度就会比较高。”在姚建红的眼里,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起调研的过程,既是宣传卫生健康政策的过程,也是答疑释惑的过程,更是凝聚共识的过程。
“所以,为什么我以前没做过政协委员,但对政协工作很熟悉。原因就是我从科员开始就一直答复提案。”对于“答复提案”中“答”这个词,注意措辞的姚建红再次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个词有些机械,就是文来文往,缺少人来人往的含义。”
而多年来的提案答复工作,让姚建红感受到一个明显的变化:“客观地说,现在的提案质量高多了。”
3月4日,坐在人民大会堂,听取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邵鸿向大会报告十三届政协提案工作情况的姚建红注意到,不只是提案的质量高了,提案的数量也在增加。“十三届全国政协五年来,共收到提案29323件,经审查立案23818件。”
尤其,对比其他部委的承办量,卫健委算是提案“大户”。“国家卫健委五年来办理提案3300件,占到了13%。”对此,姚建红想得透彻:“这说明老百姓对于健康的需求不容易满足。也正因为需求不满足,才进一步推动我们在科技上追求创新,推动体制机制不断进步,也推动公务员更加勤奋地工作。”
2021年,姚建红调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后,直接接触政协的工作有所减少。2023年1月18日一早,各大媒体纷纷发布了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名单,在当中的医药卫生界一栏中就有姚建红的名字。很快,祝贺的信息纷沓而至。姚建红还接到了一位政协老熟人的电话,对方在祝贺之余,还善意地提醒他:“你是全国政协委员,要提高政治站位,视野要宽,要有担当……”
在新任委员学习当中,姚建红反复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协委员提出的18个字的要求,同时也在掂量自身和这要求之间的距离:“要按照‘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要求,去进行调查研究,多提出意见建议。”
姚建红陡然发现自己得转换角色,从答提案的人,变成了交提案的人。
提什么样的提案,也成了他要考虑的方面。“我来自医药卫生界,还是要围绕熟悉的领域提建议。”姚建红说,“健康中国建设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当中包括很多具体工作,尤其包括健康怎么融入所有政策,这更加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从而助力把中央确定的卫生健康政策落实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卫生健康领域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怎么样去实现卫生健康的现代化?具体而言,怎么样坚持党的领导,怎么样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道路,怎么样完善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等等,都应当有政协委员的建议助力。”
在谈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卫生健康的下一步工作建议,姚建红针对“重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这一新的使命,提出了思考:“可以好好调研、好好思考一下它的路径和目标。资源下沉具体下沉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是通过技术实现均衡还是通过人才实现均衡?”
从卫生部到卫计委再到卫健委,名称的更迭,彰显了党和政府对于卫生工作理念也在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姚建红理解:“特别是健康中国的提出,实则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多部门协同联动,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卫生健康的发展。这当中,我们政协委员可以做更多的事。”
采访姚建红的过程中,不时有电话打进来:有找他沟通工作的,有联系他交流政协发言内容的。这种节奏,就像他在驻地开会时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每一天,不光是一项接一项的会议议程,还有通过电话、会议等方式带来的需要他负责的本职工作,忙碌的姚建红表示:“围绕我重点关注的这几个方面,接下来要花时间做些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