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仁朋委员:“减油增化”延长产业链
辽宁石化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丁仁朋委员:“减油增化”延长产业链
本报记者 王金晶
石油石化是辽宁省的传统产业,数据显示,辽宁省炼油能力达到每年1.6亿吨,在2020年之前一直排名全国第一。近三年来,辽宁省民营石化企业目前现状是两极分化。辽宁省政协委员、中国航油集团辽宁石油有限公司总经理丁仁朋举例:“大连恒力,一枝独秀,其工艺技术先进、设备新、产业链长,出厂产品化工品最高可达80%,而其他民营石化企业面临困难较多,发展后劲不足,生存危机严重!”
为了找寻症结所在,丁仁朋对辽宁省内的石化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他了解到,辽宁拥有规模以上石化企业14家,其中,中石油旗下有7家炼油企业,分别是大连石化、大连西太平洋石化、锦州石化、葫芦岛石化、盘锦石化、辽阳石化、抚顺石化。此外还有,盘锦华锦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沈阳蜡化是中化集团所属炼厂。其余5家为民营企业。
在国有企业中,辽阳石化、抚顺石化、大连石化产业链较为齐全,其他企业是侧重于生产燃料的炼油企业。盘锦华锦集团有45万吨乙烯装置,发展较好。而5家民营炼厂中大连恒力,加工能力与原油配额相匹配,炼厂有专用码头,原油直接到厂,成品油可直接下海装船。其他民营炼化企业,除盘锦北燃(宝来)尚可,有专用码头,但能力不够,有一定原油数量配额,其他均存在原油配额不足,港口条件薄弱,物流成本高的问题。此外,民营炼厂共性问题缺乏销售终端,销售半径大。多数民营炼厂银行贷款多,炼油企业产能过剩,经营风险连带金融风险较大。
因为缺少销售终端,民营炼厂生产的成品油只能出售给大型国企,被动接受价格,无议价话语权。加之浙江、广东大型炼化企业去年以来相继投产,北油南下困难增大。“目前我省成品油下海装船销往南方压力巨大,如强行进入将会造成价格的恶性竞争,难有经济效益可言。”丁仁朋说。
而与此同时,丁仁朋也敏锐地察觉到辽宁石化企业的出路在燃料之外。他认为,辽宁省石化产业正处在调结构、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坚定不移走“减油增化”之路才是辽宁省石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丁仁朋进一步解释,乙烯进口在2014年出现短暂回落后,近几年重回持续增长通道,2018年我国乙烯单体进口量达到258万吨,同比大幅增长19.4%,出口量基本为零;有预测表明到2025年,我国聚丙烯需求量将达到2950万吨,而目前市场上高端聚丙烯的缺口主要依赖于进口。因此,他提出,“减油增化”势在必行,增加“三苯两烯”的产能,增加乙烯丙烯高端产品的生产,替代大量进口产品,减少汽柴油的产量,是辽宁石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丁仁朋在调研中还发现,辽宁炼化企业向下游产业链延伸存在实际困难,“守着原料产地,原料却没有价格优势;产品距下游产业较远,物流成本高,导致产品价格无竞争优势;配套的产业链供应链及营商环境均有所欠缺。”
为此,在今年辽宁省政协全会上,丁仁朋提交提案,建议辽宁省内石化企业延长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他提出,正确引导炼化企业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企业走“减油增化”的道路,增加“三苯两烯”的产能,减少汽、柴油的产量;及时整合资源,实现中石油炼厂与民营炼厂原料互供,由燃料化向原料化转变,延伸产业链,完善企业协同发展的生态环境;整顿市场,把央企的发展与辽宁地方发展结合起来,打造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使辽宁本土企业享受产地优势,享受无物流成本的原料价格;将彰武风电、光电、盘锦海上风电等绿色能源与石化产业新建项目结合起来,化解规模以上企业上百万吨乙烯项目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