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外开放促对内开放!
以对外开放促对内开放!
——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宁吉喆委员这样说
本报记者 崔吕萍
9月17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推介会在南宁举行,会上举行了广西北部湾港—西藏海铁联运测试班列发车仪式,这标志着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线路已正式实现西部地区全覆盖。
高质量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党中央积极应对世界变局、推动高水平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也是广大西部地区干部群众逐梦开放的“抓手”。
“201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2021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印发了《‘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商务部、海关、铁道、交通等部门和单位与重庆、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也推出了相关举措。总体规划公布三年以及实施方案出台一年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宁吉喆时刻关注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进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目前,成绩集中在东中西三条通路上,铁路、公路、港口、运河、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显著加快给货物运输带来的“一路顺风”上——渝昆高铁、昆明至西宁高铁、钦州港和防城港、广西平陆运河、重庆、成都、遂宁物流枢纽等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2020年开行了4607列,同比增长105%;2021年铁海联运班列开行了6117列,集装箱运量30万标箱,同比增长了33%;2022年上半年,新通道运输货物21.6万标箱,同比增长约30%。
更值得注意的,是新通道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较好,2021年重庆、四川、贵州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了8.3%、8.2%、8.1%,快于或平于全国8.1%的平均水平;2022年上半年,贵州、重庆、云南、四川、广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了4.5%、4.0%、3.5%、2.8%、2.7%,均快于全国平均2.5%的水平。“这里就包含着新通道建设对西南地区发展的贡献。”宁吉喆这样说。
他同时表示,当前也应看到新通道建设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通道铁路干线瓶颈制约、港口设施和运营能力短板弱项仍然存在,通道道路组织与通道腹地经济条件和区域特点结合不够,国内国际合作园区、沿线产业园区、临港临空经济区建设相对滞后,西部地区农业、矿产等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商品、服务等经济优势,通道综合运输成本高于东中部地区、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欠发达地区投资建设、生产经营和民生保障资金不足等。
“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应总结成功经验,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开放创新,促进经济循环,带动区域发展,造福人民群众。”为此,宁吉喆提出三条建议。
一是补齐投资短板。畅通西线通路,以打通缺失路段为重点,优化完善自四川成都至广西北部湾出海口的通路。同时开拓云南至缅甸、老挝、越南的泛亚铁路、公路联运等国际运输通道。扩能中线通路,以打造大能力通路为重点,加快提升自重庆经贵州至广西北部湾出海口的运输能力。完善东线通路,以提升既有线路能力为重点,继续完善自重庆经怀化至广西北部湾出海口的通路。推动广西北部湾国际门户港、重庆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成都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以及海南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建设。为解决欠发达地区投资乏力问题,应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将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再贷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向西部地区倾斜,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倾斜。
二是搭建经济平台。推动通道沿线物流、商贸、产业等平台建设。扩大口岸对外开放,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加快保税物流中心、综合保税区建设,增强国际贸易服务能力。发展沿线专业化物流服务,合理布局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构建跨国境跨区域物流供应链。加快培育通道经济增长极,加强沿线产业园区、枢纽经济区、临港临空经济区、国际合作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提高资源、要素、产业聚集效率和效益。在全力建设线下平台的同时,应积极构建线上平台,加快拓展国际国内电商、网上丝绸之路等业务,促进线上线下商贸流通。在继续加强硬设施互联互通的同时,应突出加强软规则的互联互接,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铁路与海运规则对接,提高多式联运报关效率,提高贸易、投资、运输便利化水平。
三是促进区域发展。通道所在的西南地区及中南省份,空间广阔,人口密集,渝、川、黔、滇、桂及湘、琼7省(区、市)常住人口有3.3亿,相邻的东盟10国总人口7亿,国内外市场开拓潜力巨大,区域协调发展潜力巨大。以对外开放促区域发展,把新通道建设与“一带一路”共建结合起来,加快与周边国家“三共”(即共商、共建、共享)“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建设;把新通道建设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结合起来,南西北全方向开放;把新通道建设与对内开放结合起来,吸引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以自身优势促区域发展,把农业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壮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绿色农业、有机食品、鲜活农产品,加强质量、标准、专利、品牌建设,变普通的土特产品为畅销的优质商品。把水力和矿产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清洁能源,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促进初级产品可持续发展和安全供应。把生物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依托生物、物种资源,培育发展生物制药、花卉、美妆、医疗等新兴产业,服务美好生活,提高产品价值,增强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