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频道>> 履职故事

全国政协常委贾楠:摸清失业底数,需综合发挥调查和登记两种统计手段

2022-08-30 08:43:19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本报记者 崔吕萍

  “磨这个观点我一宿没睡。”8月23日中午,即将乘车从住地赶往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会场的人民政协报记者“偶遇”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贾楠,一场围绕筹备大会发言稿的对话直接展开。

  “与别的国家不一样,我国目前有两个反映失业率的指标,一个是城镇调查失业率,另一个是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两个指标的统计方法、指标定义和作用有明显的区别。所以我想提一个思路,就是我们不断去健全和完善就业统计调查和失业登记制度,通过更好地发挥调查失业率的宏观监测作用和失业登记微观数据的服务能力,更好地制定就业政策。”贾楠这样说。

  资料显示,我国调查失业率数据来源于全国月度劳动力调查,主要由统计部门聘用的调查员入户访问获取就业、失业信息。对于16周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不论其户籍所在地和类型,只要满足失业定义,都属于失业人口。由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具有密切联系,调查失业率通过反映就业形势的变化来体现经济运行状况,本质上是一项宏观经济指标。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城镇调查失业率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同年4月起,国家统计局每月定期发布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和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2021年,为进一步提升全国调查失业率数据精度,并提高分省数据的代表性,国家统计局劳动力调查样本量从12万户增加到33万多户,覆盖范围从约1800个县(市、区、旗)扩充到2800多个。实施一年来,劳动力调查的覆盖面虽然扩大,但劳动力调查工作面临的调查任务与人员力量不匹配、调查经费保障相对薄弱、调查对象的配合度仍有待提高等问题和矛盾更加突出,使劳动力调查基础并不牢固。

  在贾楠看来,目前我国劳动力调查数据发布内容略显单一,只公布了全国调查失业率数据,以及分性别、年龄、户籍和外来本地、本地农业和本地非农业、外来农业外来非农业的失业率,反映情况不够全面。而其他大量的调查项目内容还没有被加工应用,存在数据资源被浪费的现象。因此,她建议相关部门切实解决好基础保障问题,不断提高劳动力调查数据质量,对调查采集的所有数据充分应用,进行深入开发分析,提高就业统计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

  相比之下,登记失业率是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通过行政记录进行统计,这里统计的失业人口,是16周岁至退休年龄中满足失业登记要求且主动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的人。登记失业率作为政府制定就业政策和为失业人员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依据,是就业工作指标。而且由于在办理失业登记时,要求登记身份证信息,从而为失业人员提供精准公共就业服务创造了条件。

  “近几年,公安部牵头,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健委共建,覆盖全国人口、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的国家数据库不断完善,并且在各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包括中国残联、乡村振兴局等单位在残疾证发放、贫困户建档立卡登记过程中,对人口身份信息的应用,为政府各部门之间人口数据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在贾楠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建议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以身份证信息标准的人口数据库为基础,建立政府各部门互联互通的就业数据库及日常工作机制,依托线上信息高效聚合的优势,解决线下各部门、各区域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并不断扩充完善,为政府制定就业政策和为失业人员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提供精准依据。

  “我举个例子。今年6月份全国政协赴陕西进行残疾人就业问题调研时了解到,鉴于很多残疾人在就业方面遇到困难,因此政府各部门对残疾人都会有一些帮扶政策。但据有关部门反映,由于对残疾人的信息掌握不准,存在需要帮扶的残疾人对象不清、残疾人是否就业状态不清、他们是否需要培训情况不清等情况,从而难以对需要帮扶的残疾人进行精准帮助。据我们了解,中国残联已经建立了3800万领取了残疾证的人员信息库,如果这些数据能够与国家乡村振兴局、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以身份信息为统一标准,进行数据库关联,定期更新数据信息,及时共享相关工作信息,我们就可以摸清底数,进而做到帮扶残疾人对象清、就业状态清、需求信息清、培训内容清,便于相关部门更精准地进行帮扶。”贾楠这样建议。

[责任编辑: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