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北京冬奥精神照亮前程
文◎王艳霞
2022年4月8日上午10时30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开篇第一句话“历经7年艰辛努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胜利举办,举国关注,举世瞩目。”此时置身会议现场,我情不自禁泪洒衣襟。作为一名全程参与北京冬奥会申办、筹办、举办的工作人员,一路走来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成就源于奋斗,胜利来之不易。我为祖国的强大,为生逢盛世感到自豪,也为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自己成为“双奥人”感到自豪。
2022年2月20日,2022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天下一家”绽放“双奥之城”。图为志愿者代表接受表彰与感谢。 (视觉中国/图)
2013年11月初,我接到通知到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中心开会,会议议题是研究答复国际奥委会调查问卷,由此开始了参与北京冬奥会的旅程。秋天的北京,天高云淡,树叶变得金黄,在当天的工作日志中我写下了“在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回到奥林匹克园区,很怀旧”。说怀旧是因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时我曾在这里工作了约半年时间,这次会议地点恰好在奥林匹克园区,可以说是旧地重游。
申办冬奥会的第一项重要工作是答复国际奥委会调查问卷,实际上就是编制申办报告。该调查问卷包括101个问题,涵盖愿景、遗产与参与、总体理念、政府与公众支持、市场开发、体育与场馆等14个主题,要求在2014年3月14日前提交正式文本,分别为英法文版本。由于问卷涉及的很多相关内容尚在计划中,场馆多为新建,场馆选址所在区域的气象数据不完整等因素,此项工作遇到了很大挑战,最后有的数据只好依靠专家合理推测得出。我所在的冬奥申委体育部,负责“体育与场馆”主题的撰写及英文翻译审校工作。当时三个赛区划分、项目分布、意向使用场馆基本确定,一直到赛时基本保持了原有框架,仅有个别训练场馆变动调整,体现出了很高的专业水准。
工作任务一个接着一个。2014年7月—11月,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接待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场馆考察,这又是体育部主责的重要工作。按照国际奥委会要求,候选城市应提交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对申办冬奥会各场馆的书面认证,这是顺利申办的必备条件。此项工作时间跨度长,考察交叉多,要求标准高。在半年时间内,我们先后接待了7个国际单项组织、共10批次考察,涉及三赛区全部竞赛和训练场馆,以及国家体育场、玲珑塔等多个非竞赛场馆及地标性建筑。当时国家速滑馆选址还只是一块平地,我们提前制作展板放在地头,画出效果图进行讲解。在延庆赛区,我们选择了位于半山腰的一片开阔地,对着展板和远处若隐若现的大山讲解未来场馆设计方案,现在想来真有些白手起家、迎难而上的感觉。
2015年3月下旬,国际奥委会派出了一行19人的评估团来到北京、张家口进行考察,这是为即将在马来西亚召开的国际奥委会全会做准备,在这次全会上将决出主办城市。按照计划,考察结束后形成技术评估报告提交国际奥委会,各位委员据此报告了解每个申办城市情况,并决定投票给哪座城市。在迎评工作中我担任场馆考察小组副组长和体育主题陈述团队负责人,同时担任水立方场馆陈述人。按照统一要求,所有竞赛场馆陈述人全程英文陈述并回答评估团委员们提出的问题,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我们为每个竞赛场馆陈述人都准备了A、B角。对于水立方相关资料,我一遍遍准备、演练,力求做到烂熟于心,在走到场馆南侧儿童戏水池时,特意介绍这里受到孩子们喜爱,时任副总理刘延东同志还表扬说,这样讲比较生动。
还有一项工作令人印象深刻是国内技术官员选拔和培训。从2018年开始体育部联合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国家单项协会启动选拔培养工作,针对每个竞赛项目都制定了选拔培训计划。结合在国内举办的赛事,到赛事所在城市举办培训班,邀请国内外资深技术官员担任授课老师,讲解岗位职责、工作方法、竞赛规则等内容,进行英语水平及专业知识测试,结合赛事进行实操演练。比如冰球项目授课老师为体育部外聘专家以及4名国际裁判。几年间共有6500余人次参加国内技术官员培训。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赛时国内技术官员2542人次上岗执裁,他们全部来自前期受训人员。这些工作人员专业严谨、吃苦耐劳,出色完成了工作任务。
体育器材是竞赛组织的关键要素,在北京冬奥会比赛期间共使用各类体育器材近2000种,超过35万件。体育部为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提出器材需求。在梳理清单时,我们坚持节俭原则,在满足办赛需求前提下,尽量降低种类和数量。在采购环节,尽可能选用国产品牌。例如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防护垫,国际滑冰联盟提出单一采购来源,推荐了欧洲企业为供货商,我们协助两家国内企业参加国际滑联组织的产品性能检测和认证,最终河北定州一家公司胜出,成为北京冬奥会该项目防护垫供应商。总结回顾,在北京冬奥会大型体育器材供应商中鲜有中国企业入围,未来我们仍需要大力提升我国冰雪项目体育装备制造业水平,与冬季运动之国发展现状相适应。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冬奥会如期开幕,胜利闭幕。按照运行指挥部统一部署,赛时由冬奥申委体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中残联相关人员、气象专业人员组建竞赛指挥组,负责竞赛组织和运行工作。竞赛指挥组通过完善的指挥调度和会议机制,及时掌握各赛区各项目运动员训练及比赛进展。例如我们每天早上6:30和国际奥委会体育部召开工作例会,晚上20:30召开内部工作例会,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工作时间表是迎着星星来,顶着星星走”。
竞赛日程变更是冬奥会的常见现象。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由于受到大风、降雪、能见度低、低温等天气因素以及浇冰车故障、转播需求等因素影响,发生竞赛日程变更19次。在北京冬残奥会期间,由于受到高温融雪等天气因素影响,发生竞赛日程变更10次。体育团队和气象团队密切配合,及时预判天气影响,找出适宜比赛窗口期,有惊无险完成了所有小项比赛,把金牌发到了运动员手里。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从申办到胜利举办,克服了很多艰难险阻,胜利来之不易。俗话说,“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现在想来,所有经历都是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我有幸参与全过程,成为北京冬奥精神的创造者、践行者、传承者。这一精神必将指引、激励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懈奋斗,积极进取,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