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故宫博物院的近四十年——访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
陈姝延 杨 岚
2022年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在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里,文化传承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在日益频繁的文明交流中,博物馆迸发着来自过去、当下与未来的磅礴力量。
博物馆是激活传统文化的殿堂,是存放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博物馆中的文物不是“知识灌输器”,而是“心灵发动机”,是激发文化创造的圣地。
拥有600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文物收藏日渐丰富,文物的逐步发掘并被世人所了解,离不开它的守护者、传承者。今天,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带我们走进故宫博物院,讲述他与故宫博物院近40年的故事……
守护传承是责任 坚持奋斗是热爱
“你这个分数可以报景德镇陶瓷学院。”1980年,吕成龙高考结束,班主任在填报志愿时的建议改变了他的一生。十余年从未走出过老家县城的他,第一次出门,就花了三天两夜,乘长途汽车转火车,绿皮火车换了两趟,终于到达景德镇,开启了求学之路。
“那会儿故宫博物院的琉璃瓦常出现剥釉,这是低温铅釉的致命弱点,当时故宫博物院想找个学理工科硅酸盐专业的大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1984年,吕成龙大学毕业,因为成绩出众,被分配到故宫博物院从事古陶瓷相关工作,一干就是38年。
回想起去故宫博物院报到的场景,吕成龙依然记忆犹新,“坐火车到北京站后,我就直接乘1路公共汽车去故宫博物院人事处报到。我从来没来过北京,也没见过紫禁城,穿过天安门,往北一直走到紫禁城最南边的午门广场,就被红色的高墙、金色的琉璃瓦震撼了!”
刚来不久,吕成龙跟着故宫博物院研究古陶瓷的名家、后来成了他师傅的耿宝昌先生一起进到了陶瓷一级品库房。“因为故宫博物院有规定——新员工一年之内不能触碰文物,所以我就带着笔记本做笔记。那一刻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跟着耿先生等老一辈专家好好学习,争取把古陶瓷研究这门学问学到手。”吕成龙打趣道,“这一学就是大半生呀!”
把陶瓷糅进生活 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在采访过程中,吕成龙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陶瓷”,制陶的第一步是“揉泥”,而古陶瓷也已深深糅进了他的生活。
1998年,故宫博物院二期地库建成后,吕成龙带着陶瓷组十几个人,用3年时间只干了一件事:给6万多件院藏瓷器搬家。瓷器属于易碎文物,加之库房运输路线较远,当时只能用手推车小心搬运,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吕成龙每天和同事用塑料桶提水到库房,先擦洗瓷器,然后用高丽纸或绵纸包好,再裹上棉垫,装进特制的藤筐,最后装车、捆车,运到新库房后,卸车、开包、入柜。日复一日地重复,地上库房离地下库房大约一里地,整整搬了3年,6万件瓷器被毫发无损地搬进了新家。
这三年,吕成龙不仅把6万件瓷器搬进了新的库房,还印在了脑子里,这为他后来系统整理《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六十卷)中的“杂釉彩素三彩卷”、《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和《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大系——陶瓷编》等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不仅要保护好,还要讲好文物所蕴含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如何让文物事业发展更具生命力?多年来,吕成龙始终在行动中找寻答案。
2021年“五一”,故宫博物院的“陶瓷馆”由之前的文华殿搬至武英殿,重新改陈开馆。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搬家,需要重新设计陈列大纲、重新设计展柜、重新摆放文物等,是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特色陶瓷类文物的全新展示,也是对学术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的梳理。“新陶瓷馆也是我退休前,对自己工作的一个总结。”吕成龙说道。
多年来,故宫博物院通过设立古陶瓷研究中心,开展了多项瓷器研究工作。其中,吕成龙和团队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最新考古调查和发掘成果,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窑、钧窑、定窑、汝窑、哥窑等“五大名窑”瓷器进行系统研究,通过举办展览和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解决或积极推进了“五大名窑”研究中所遇到的一些学术难题,对瓷器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以前常说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是明代瓷器发展史上的‘空白期’‘黑暗期’,因为这三朝瓷器均不署正规年款,致使长期以来人们都不认识。我们通过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品与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品进行对比研究,对许多文物的断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修正的内容在新‘陶瓷馆’的展览中也都有体现。”吕成龙介绍,“只有把在文物上看不到的背后知识告诉观众,才是真的让文物‘活’起来。文物不应该只是展示在博物馆的‘花瓶’,更应使其存在于当下人们的生活中。”
青年人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勇气
在故宫博物院工作这些年,吕成龙多次主持策划展览、开办讲座、培训志愿者、为参与“故宫讲堂”的民众上课、为小学生讲解陶瓷展览等,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古陶瓷知识和文化,被称为“解密古陶瓷的人”。
虽然,他是学术上的“富翁”,但是从青年开始,吕成龙生活上一直非常简朴。
刚参加工作时,吕成龙与另一位同事一直合住在一间只放得下两张床、一张书桌的宿舍里整整5年。1989年,单位给已经成家的吕成龙分配了住房,但那是与另一家合住在老两室的小小空间里,一住就是10年。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仍然每天夜里看书学习到11点,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今天。
谈及近40年故宫博物院变了什么,又没变什么,吕成龙回答,这些年来,故宫博物院越来越受大众关注和欢迎,学术方面持续精进,但没变的是紫禁城的建筑和文物,以及故宫人的精神。“初入职时,耿先生教导我们,要把故宫博物院作为安身立命之处,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第一要有良心,第二要有爱心。这么多年,这个初心我也一直恪守,从未改变!”吕成龙坦言。
同时,吕成龙也嘱咐年轻同事,古陶瓷领域的知识博大精深,学习不能有丝毫马虎,一定要脚踏实地打好基础,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新时代中华文化故事。
“我的本行是陶瓷研究,退休后我还希望在古陶瓷的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余热,把我将近40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让他们继承发扬。”吕成龙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