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手工艺,今后咋发展
特邀委员记者 潘鲁生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重要讲话既为内蒙古的发展指引方向,也贯穿着推进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补齐短板、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的主题。
我虽然没有在现场聆听,但对于长期关注民族地区发展,尤其是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我来说,内心还是很激动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手工艺等特色产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数字经济形势和文化消费的国风国潮趋势,实现了新的发展,发挥了文化赋能区域发展的积极作用。
这些年,我和一些委员调研了部分民族地区特色手工艺的发展,大家看到一些新变化:比如,在贵州,昔日制作民族节日盛装的传统工艺,融入了现代时尚服饰设计和生产;在西藏,藏式装饰工艺以定制服务的形式广泛融入家具制作、房屋装修、唐卡绘制、旅游产品设计制作以及文物建筑维修等,传统工艺发展生产,造福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都说明,当前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传统工艺振兴,有基础,有机遇,也有必要。
下一步要做什么?如何做得更好?这也是此次两会期间我和委员们互动的话题之一。我认为,首先还是要固本培元,先把民族地区传统工艺基础性的保护工作做起来,全面系统地做好民族地区传统工艺的研究整理、档案留存、展示宣传等。守好文化家底,留存和发展多样化的民族传统工艺,为后续发展打好基础,要避免完全商业化运作对工艺文化可能造成的肢解和破坏。
不少委员注意到,身边一些人都喜欢说“文化IP”这个词。在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确实要汲取创新型经济发展的经验,汲取“文化IP”产业链打造等成熟的运作经验,改变以往存在的“手艺贴牌”“手艺代工”等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局面,使民族地区的手艺人、工艺家、传统工艺的传习者创作者真正成为相关产业效益的拥有者、受益者,从而进一步促进地方发展。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艺家协会主席 联系人:汪俞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