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频道>> 委员风采

见证双奥 中国骄傲——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访谈

2022-03-04 10:22:57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 文/本报记者 王慧峰

    ■ 图/本报记者 齐 波

    ■委员简介

    连玉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副主席,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

    公历的2022年,中国的壬寅虎年。这个春天,精彩非凡。

    以立春为起始,中国向世界发出“一起向未来”的邀约,在冬奥舞台上变为现实;一朵硕大的雪花引领世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文化的“和合”基因相得益彰、互相融合。

    公历的3月4日,中国的二月二,龙抬头。北京冬残奥会与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同日开幕。

    “世界将再度瞩目中国,中国必将再次惊艳世界。”有幸参与了“双奥”筹办工作、刚刚向政协会议报到的全国政协委员连玉明感受深刻。

    2008年,连玉明先后作为北京奥运功能区首席规划师、北京奥运中心区环境建设总规划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医疗公共卫生保障工作顾问深度参与北京奥运会,其后又以“后奥运”为工作和履职重点,开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研究历程。时隔14年后,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支持指导下,他组织实施冬奥文化项目《北京的长城》,向世界讲述“双奥之城”的北京故事。

    北京,世界唯一的“双奥之城”

    东经116.22度,北纬39.90度。北京,石景山。

    首钢大跳台飘逸的现代感造型,映衬着昔日首钢冷却塔粗犷的工业感轮廓,北京西部一条全新的天际线惊艳世界。

    14年前的2008年,这里还是钢铁的世界。

    从火到冰、从厂到城,借着冰雪,这里已然成了“双奥之城”城市更新的新地标,北京新时代城市的发展风貌也一同被世界知晓。如果说重新焕发新生的首钢,是城市发展路径转变的一个缩影,那么,前无古人的“双奥之城”,则镌刻着一个民族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非凡历程。

    记者:您深度参与了北京两届奥运会的筹办工作,作为全世界第一座“双奥之城”,北京与奥林匹克的两次结缘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

    连玉明:从2008年到2022年,从一个奥运走到又一个奥运,我们让全世界看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成长变化,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不断发展、着眼未来的中国。

    “双奥”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推动了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的传播。2008年北京奥运会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奥运遗产,有力地支撑了后奥运时期首都城市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北京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北京冬奥会很好地传承利用了这些遗产,充分发挥筹办带动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加速了北京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向全世界展示了焕然一新的古都风貌和大国首都风范。而更多宝贵的无形遗产,渗透进人们的观念和精神层面,必将影响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更为重要的是,“双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和世界。就像国际奥委会给出的评价,“世界了解了中国,中国也了解了世界”。如果说2008年,北京与奥运的第一次握手,是“站起来”“富起来”的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展示了中国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化;那么2022年再度牵手,则是走向“强起来”的中国与世界一次相向的“拥抱”。此刻的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一个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积极贡献中国力量。

    记者:北京冬奥会成为《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双奥之城”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和北京的新形象名片。面向未来,北京该如何传承好奥林匹克精神和奥运遗产?

    连玉明:冬夏两个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给北京留下了丰厚遗产,如何利用好这些奥运遗产,涉及场馆有效利用、国际赛事集聚、冰雪产业发展、低碳科技创新、城市更新复兴、区域协同发展等多个方面。

    北京提出建立“国际体育名城”新目标,是传承好奥林匹克精神和奥运遗产的重要抓手。在我看来,“后冬奥”时代,北京要进一步以国际重大赛事、顶级商业性赛事和职业联赛为引领,全面提升体育赛事发展能级。毕竟。举办国际高水平体育赛事,不仅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也将为提升城市影响力和软实力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外,未来的北京还应该积极创办与首都特质相符的自主品牌赛事,探索举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京津冀特色体育赛事,打造精品高端赛事品牌。在机制上,可以探索多元办赛,完善体育赛事体系,激发体育产业的活力;健全完善重大赛事活动服务保障的工作机制与工作体系,包括总结固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重大赛事闭环管理的模式,完善全流程、全环节的防疫机制,这也是北京冬奥留下的重要治理经验。

    记者: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即将拉开帷幕,此刻您是否再度感受到了激动。那些美轮美奂、现代实用的体育场馆将再次吹响“开场哨”。体育场馆的建设、维护除了服务赛事之外,还能与城市生活产生什么关联呢?

    连玉明:奥运场馆一直都是一个城市的金名片和地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我们留下了“鸟巢”“水立方”等有形的奥运遗产,并在赛后得到了充分利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将留下“冰丝带”“雪飞天”“雪游龙”“冰丝带”“雪如意”等优质场馆。未来,应该进一步将这些奥运场馆打造成服务竞技体育发展,满足大众冬夏健身需求,举办高水平国际赛事,融合文化、旅游、商业、会展等多业态发展,实现四季运营的综合体育设施。我相信,这些场馆将成为高端发展要素带动相关区域发展,也将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

    记者:中国“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是北京冬奥会给予全球冬季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最为重要的贡献。在您看来,“后冬奥”时代,该如何推动冰雪产业持续发展?

    连玉明:“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可以说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第一块金牌”。

    推动冰雪产业持续“热”下去,使之成为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就要把冰雪消费纳入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进一步加大冰雪运动场地设施供给,巩固群众冰雪运动习惯,增强群众冰雪运动消费黏性。

    我们可以依托奥林匹克功能区建设一批产业规模较大的冰雪产业集聚区,发展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冰雪产业和企业,拓展冰雪竞赛和表演市场,积极引进和支持一批高水平国际国内体育赛事落户北京。还要加快谋划推动“双奥之城”博物馆群建设,形成展示“双奥之城”的重要平台。

    另外,应该进一步加快推动北京-张家口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建设好京北生态(冰雪)旅游圈,推动冰雪产业与文化、旅游、康养、休闲等融合发展,完善和拓展冰雪产业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冰雪运动与休闲旅游胜地,最终实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范本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筹办工作始终”“为冬奥会打下美丽中国底色”“确保人们既能尽享冰雪运动的无穷魅力,又能尽览大自然的生态之美”……

    “比赛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创造性实现冬夏项目双向转换,北京冬奥会绿色、节俭、环保的追求,激发出众多创意,中国经验、中国智慧蕴藏其中。这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的缩影,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绿色转型提供了中国范本、作出了中国贡献。

    记者:现在回看2022北京冬奥会,“科技奥运”与“绿色奥运”注定成为一抹亮色,也将在奥运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连玉明:是的,北京冬奥会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兑现“双碳”目标庄重承诺的决心和实力。

    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有力推动了中国环境治理和生态改善的步伐,让中国老百姓享受到更清洁、更美丽的生态环境。在冬奥会期间,北京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蓝天绿水青山成为北京冬奥的亮丽底色。北京冬奥会为节能环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低碳办公等,为世界其他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更是为全世界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以实践证明了大型体育赛事低碳环保与精彩规范完美融合的可能性。“双奥之城”留下的宝贵财富,不仅属于北京、属于中国,同样属于世界。

    记者:北京冬奥会的绿色低碳实践,将对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将这一实践得出的经验应用到未来发展?

    连玉明:北京冬奥会为推动北京在率先实现“碳达峰”后稳中有降,率先实现“碳中和”目标留下了包括低碳技术、管理模式等丰厚的“奥运经验”,为北京市完成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基础。

    我认为,北京市应加大对2022年冬奥会“碳中和”模式的经验总结,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在城市中的应用,推动北京市率先打造“碳中和”城市。具体的话,可以在冬奥会低碳科技创新的技术上,开展碳减排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行动,围绕新能源利用、智慧能源互联网、新能源智能汽车、氢能、储能、碳捕集封存利用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研发攻关,尽快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此外,要做好北京“碳中和”城市的顶层设计,把“碳中和”作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融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的落实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北京到2050年推动控碳、减碳、低碳、中碳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其中要坚持试点先行,打造一批“碳中和”试点项目和示范区域。

    记者:冬奥会筹备的这几年是北京、张家口等地快速发展期,北京冬奥会也一直统筹推进奥运承办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如何让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区域发展共赢持续下去?

    连玉明:创造丰厚的冬奥会遗产,为广大民众、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长期收益,是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重要内容。可以看出,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北京冬奥会已经迈上了一个新起点。在冬奥会的筹办过程中,京张两地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产业发展互补互促、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初见成效,这些都足以说明,北京冬奥会为主办城市及区域长远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

    今后可以将降碳作为战略方向,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性推进,深化京津冀蒙协同共治,探索一条跨行政区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新路子,为深入推进京津冀蒙协同发展作出示范。

    让世界感知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开幕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闭幕式十二生肖冰嬉;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雪花的故事”终曲落幕;从迎客松矗立鸟巢,到手捧柳枝依依惜别……在众多鲜明的传统文化元素加持下,别样的中国浪漫直抵人心,惊艳世界。当奥林匹克与东方文明再次交汇,一个更加开放、自信、从容的中国,全方位呈现在世界面前。

    “人类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值得全人类共同欣赏和分享。”习近平主席道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真谛。中国充满自信地走向世界,世界给予热情的回应。

    记者:“冰墩墩”从北京冬奥会的一张名片,顺利晋级为中国软实力的标签,您是否实现了“拥有”?在用中国文化与世界共情方面,北京冬奥会给我们什么新启发?

    连玉明:冰壳里的熊猫的确太可爱了,不仅孩子们喜欢,大人也爱不释手;不仅中国人喜欢,国外很多朋友也托我代购。遗憾的是,我目前也是“一墩难求”状态。

    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的竞技场,更是文化交融的大平台。对文化的诠释渗透在奥运会举办的方方面面,丰富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

    自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 “冰墩墩”在社交网络热点频出,持续登上热搜榜,成为全球求货顶流。数据显示,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前后一周内,它的网络热度从1万出头上涨到45万。大熊猫在国际视野中是中国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与传统的吉祥物不同,“冰墩墩”更像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着精彩的北京冬奥会,代表着乐观、开朗、热情的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形象。

    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冬奥会赛场内外,处处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一墩难求”背后都是一场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共情,这充分证明了唯有文化自信才能激发共鸣共情。这就需要我们用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更具全球化的思维范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用国际语言表达中国故事中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记者: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由您主编的《北京的长城》一书举行了中英法文版首发式。长城在冬奥会上再次成为文化输出和软实力的载体,未来该如何挖掘它更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呢?

    连玉明:北京冬奥会的三个赛区中,八达岭长城耸立在的北京延庆区,张家口赛区的崇礼区境内,有多个朝代的长城纵横相交。可以说,北京冬奥会是名副其实的长城脚下的冬奥会。在筹办冬奥会过程中,还围绕长城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赋予长城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印记,增强了我国长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形成了独特的奥林匹克文化遗产。

    可以说长城是世界语境下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中国符号,为彰显“以长城文化为介质连接中华文化精神和人类共同精神”的文化特色,在北京冬奥组委支持指导下,我们出版了《北京的长城》,这本书出版后被列入冬奥会外宣赠阅书目。我也很荣幸为国际奥委会、各国奥委会及参加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国际组织、参赛嘉宾、冬奥友人和媒体记者搭建一座中西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是北京奥运的延续,是“双奥之城”文化的传承,也是又一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契机。参与《北京的长城》这项冬奥文化项目,让我进一步深刻认识到,走向世界的中国更加注重国家形象、历史文化、核心价值等软实力的建设。因为,中国的大国崛起之路,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后冬奥”时代,需要我们用全球语境、历史语境和未来语境重新审视长城文化的冬奥遗产价值,在实现三亿人上冰雪的基础上,推动实现更多外国人登长城,让北京的长城这张“金名片”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作用,推动中华文化不断“走”出去,让世界感知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一起向未来”增添新注脚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的旋律中,当年的“梦幻五环”再次缓缓升起。那一刻时空交错,璀璨、绚烂、意味深长,惊艳、隽永、又饱含深情。

    “中国做到了”“书写历史”“传递爱与和平”…… 从一百多年前的“奥运三问”到“双奥之城”的璀璨绽放,站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新起点,北京冬奥会让世界看到了一个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中国。

    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和中国智慧汇聚成的中国答案,既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生动诠释,也为全世界携手“一起向未来”增添了新注脚。希望,在奥运之内,也在奥运之外。

    记者:北京冬奥会上,无论是开幕式上的“雪花”汇聚、“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口号,还是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运动员在五环旗下同场竞技,都生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何理解奥林匹克精神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之间连绵不断的渊源?

    连玉明:文明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是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纽带,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与域外民族开展广泛而深刻的交流交往,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奥林匹克是人类交流互鉴的历史缩影,是世界和平发展的桥梁纽带,这与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以文化人”的发展理念,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高度一致。

    记者: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复杂形势,北京冬奥会的成功将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改变?

    连玉明:团结合作,命运与共。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初衷,也是奥林匹克的终极理想。北京冬奥会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后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向世界发出了一个明确信息:人们可以超越分歧,实现团结协作。

    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遇到全球疫情,国际奥委会提出了以奥林匹克价值观助力重塑疫后世界的主张,而打破隔阂、化解矛盾、互相理解,就成为北京冬奥会所承担的使命。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向世界演绎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正如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所说,这里所展示的不仅是“我”,而且是“我们”,展现“一起向未来”的人类共同情感。

    记者:北京冬残奥会即将开幕,您有什么期待?

    连玉明:我相信北京冬奥会奏响的“一起向未来”的团结旋律,将在北京冬残奥会上被继续弘扬。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为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下坚实的基础。我相信,历史将深刻铭记冬奥、冬残奥同样精彩的这个北京初春,记录下体育健儿的拼搏与奋斗、光荣与梦想,更以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凝聚共识,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一页。

    同样,在“天下一家”的感召下,奥运梦想和体育精神将继续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拼搏奋斗。

[责任编辑: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