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汝钦:疾控“老兵”
高汝钦:
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在一次公益讲座进农村活动中,高汝钦手持有线鹅颈座麦亲切地给村民们普及健康知识,半框眼镜下,笑盈盈的双眸让人感觉友好亲切,身上的黑色夹克也不知何时蹭上了泥土,看起来很接地气。
这是高汝钦的一面。
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青岛市两会延期到5月份召开,正在寻找各类报道线索时,我们从市政协工作人员处了解到,会前两天,第一位作大会发言的专家型委员高汝钦的发言材料已经修改了七八稿,仍在修改。“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变化,各项工作也都不断地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传递的每条信息、每个字符都必须准确无误,提交的每条建议都应该有充足的调研依据。”高汝钦说。
于细微处见精神,这也只是高汝钦的其中一面。
从1984年大学毕业算起,高汝钦在疾病防控事业中默默耕耘37年,是一名疾控“老兵”。从事流行性出血热、疟疾、碘缺乏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与研究,推动疾控体制机制改革,依托国家项目开展重点慢性病筛查与干预,带领青岛疾控人系统扎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流调、检测、研判、消杀等各关键环节……
8月19日,在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我们走近高汝钦,去探寻这名疾控“老兵”的故事。
■曾经也是少年
20世纪60年代,高汝钦出生在青岛市即墨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1979年,当时15岁参加高考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会与百姓健康生活如此相关。而这些故事的开始,是由于镇上“赤脚医生”的一句话。
大学读什么专业?这个问题让准大学生高汝钦有些摸不着头脑。
镇上的“赤脚医生”参谋道:“学公共卫生吧,以后可以到防疫站工作,为百姓健康护航。”
当时,在原卫生部“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指导下,我国从省到县成立了2000多个卫生防疫站,疫苗接种、“灭四害”、传染病消杀防治等工作需要大量专业人才。
“赤脚医生”的话,将这个少年引上了公共卫生专业研读之路。报志愿后不久,高汝钦以优异成绩被原卫生部部属的十三所院校之一原山东医学院卫生系(现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录取。
回忆起大学报到当天,高汝钦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当时从车站赶到学校,老师还指着我这个一米五的‘小不点儿’问道‘是来干什么的’。”时光匆匆而过,这一晃,他与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打交道已经40多年了。
“上学那会儿,真没觉得这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但这么多年一步一步走来,我慢慢发现,也越来越坚信,疾病防控是一件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事。”高汝钦一边回忆一边淡淡地说道。
1984年,经过5年专业学习后,高汝钦被分配到当时的青岛市卫生防疫站,正式开始从事地方病防控工作。
当时青岛农村地区的地方病较为严重,像流行性出血热、疟疾、布鲁氏菌病等疾病的病死率很高。为了研究明白这些疾病的发病规律,提出应对策略,高汝钦到单位报到的第4天,就和同事们一起下乡工作了,并由此开启了6年的农村住地工作模式,无论是炎炎烈日,还是滂沱大雨,田间地头总有他和同事们忙碌的身影。
“当时去的都是农村偏远地区,下乡的时候,我们几个同事自己背着煤气罐和干粮,吃住都在大队院里。”地方病监测与防治是防疫站里最艰苦的工作,高汝钦回忆,为了弄清楚农村某一地区的老鼠分布与村民患病之间的关系,他和同事们每天都要捕捉并解剖500多只老鼠进行研究。
“那时每年2/3以上的时间都在村里,根本顾不上家。”高汝钦对妻子心怀歉意,当年妻子怀孕后,他没有时间照顾,甚至孩子出生前两天,他还一直在农村奔波……
尽管条件非常艰苦,但一想到做好疾病防治研究是一件对百姓有益的事,加之有家人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再苦也没觉得苦。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汝钦与老一辈疾控人一样,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奋斗,参与并见证着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不断创造辉煌。
■攀一座山,追一个梦
不同于临床医学的工作对象是“一对一”的个体和相对短期内消除疾病、减轻病人痛苦、恢复病人健康,公共卫生工作面对的对象是大众,此项工作的意义是经过长期研究积累、甚至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能体现出来的。
2002年,中国国家疾控中心成立,由原来的卫生防疫站将卫生监督职能剥离形成,转而在各地设置卫生监督所。此时疾控中心为公益一类国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因为与医院收入差距大,大量五年制预防医学人才离开疾控中心进入医院从事临床工作。2003年非典暴发,公共卫生被提到了国家安全的层面,在此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各级疾控中心大力进行机构建设,人员也进行了扩充,然而依然止不住人才流失的情况。2009年新医改提及了公共卫生,却没有提及疾控中心……
看着曾经辉煌的疾病防控事业停滞不前,高汝钦很着急。2015年,几经工作变动,他再次回到了熟悉的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这次,他既是一名“战斗员”,又是一名“指挥官”。上任伊始,他研究的便是青岛市疾控体制机制改革,为留住并吸引更多的疾控工作“新鲜血液”出谋划策。
“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拖到‘问题扎堆’再改革万万要不得。”高汝钦说。当时,青岛市委、市政府正在积极谋划发展,作为领域内的专家,高汝钦聚焦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多次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专业的报告和意见,积极推动青岛启动新一轮的疾控体系建设。
“人员数量大幅提升,区、市两级疾控机构的编制一共增加了790名,2017年以来招聘了386人,今年全市疾控系统还计划招聘289人;基础设施建设和实验室能力也大幅提升,硬件的提升全面带动了全市疾控系统实验室‘一锤定音’的能力,让我们在各类疫情处置中更快、更准……”说起青岛市疾控体系这些年来的发展情况,高汝钦如数家珍。也正是这些超前布局取得的改革成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志在巅峰的攀登者,不沉醉于沿途的某个脚印,而是习惯地将荣誉一扫而空,启程再出发。在高汝钦的心中有一座山,这座山的山顶正是全民健康和幸福,朝着这个目标,他勇敢攀登着。
“高主任是一个对疾控工作有深厚感情的人,很久很久之前的一个数据,他都能信手拈来,毫无差池。”青岛市疾控中心办公室的年轻同事开玩笑地说:“身为同事,我们经常有种智商被碾压的感觉。”
我们想,也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细节,反映出高汝钦已经将疾控工作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这种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也启发、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个人。
■“老兵”不老,再上“战场”
疾控部门始终默默工作、无私奉献,他们就像我们身边的空气,虽然万分重要,但很多时候人们并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疾控队伍推到了聚光灯下,越来越多人认识到,疾控部门在预防疾病传播及公共卫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前不久,青岛当地的一档健康节目邀请高汝钦录制节目,向更多人讲述疾控中心的故事和青岛疾控改革取得的成绩,他拒绝了。
“这些都是职责所在,不值一提。”说起拒绝的原因,高汝钦连连说道:“不好,不好。这会儿大家都在一线为抗击疫情努力着,我们出来说成绩不好,不好,等有时间了再慢慢讲给大家听。”
如果说防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是与病毒正面交锋,那么疾控工作者就是从后方夹击,拼尽全力阻止病毒蔓延。这个切断病毒传播的“特种部队”深入现场,以身涉险,调查询问刨根问底,分析研判抽丝剥茧,为科学有序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了决策参考,赢得了先机。
说起“冲锋陷阵”,高汝钦满脸坚定从容。
去年9月,青岛按照“应检尽检”原则,在对大港公司冷冻海鲜装卸工人进行定期例行检测时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高汝钦带领青岛市疾控中心迅速反应,对两人的工作环境进行了采样并及时送检,根据他们采集提供的样本,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专家从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协助我国在国际上首次证实病毒“由物传人”,首次提出“人物同防”,为WHO疫情溯源和全国防控策略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疾控工作要形成‘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意识,这个时候我们不上,谁上?”作为这场抗击疫情斗争的直接参与者,高汝钦说,似乎有种带兵上战场“打仗”的感觉。
一连数月,高汝钦与同事们吃住在市疾控中心,24小时全天候作战,每一份流调报告、每一次核酸检测、每一通咨询电话都展现了疾控人的担当。
■疾控精神,薪火相传
“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直播中听到这句话时,高汝钦不禁热泪盈眶。是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哪有什么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披挂上阵和死神抢人罢了。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高汝钦从新入职“95后”的“新兵”身上看到了“老兵”的影子,他万分感慨地说道:“这就是我们疾控精神的传承,这就是我们疾控人的疾控‘魂’,‘新兵’用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老疾控精神,并且在压力中快速成长、迅速成熟。”
“新兵”是“老兵”的影子,想要培养好“新兵”,“老兵”的模范带头作用无疑十分重要。在日常工作和社会履职中,高汝钦以身作则,努力当好“新兵”的表率。
身为一名政协委员,高汝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社会责任,践行青岛市政协主席杨军提出的“双岗双责双作为”和“专注发展,专心为民,专力履职”的工作理念,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先后提交了《关于加大控烟力度减少烟草危害的提案》《关于将第二类疫苗纳入医保支付范畴的提案》等十余件与百姓健康生活和疾病防控工作有关的提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每一次重大传染病的发生,都会暴露出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环节,从而推动疾控体系的改革。在《补短板 强弱项提升我市应对重大突发疫情处置能力》的大会发言中,高汝钦建议,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并及时完善专项预案、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监测预警体系等举措,建立健全重大疫情防控工作长效机制。
此外,高汝钦呼吁青岛市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适宜技术推广,加快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通过开展重点慢性病的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和早期干预,努力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身为疾控人,我们的使命就是一直战斗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第一线。”高汝钦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