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频道>> 委员风采

陈明良:“为赋心瓷”不言悔

2021-08-31 13:30:33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陈明良: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夏日凉风,一丝丝穿过院门。光点如麻雀,在地面方砖的纹饰里跳跃。满地明媚。

  贤惠的妻子已备好早茶。一袭飘逸唐装的陈明良,端坐于茶桌前,开始了一天的第一杯茶,用的是他的得意作品——“竹节弦纹”茶具。

  杯里头一圈圈溜圆的弦纹充满动感,像泛开的涟漪,又像生长的年轮。在洁白温和的釉色映衬下,茶汤呈现出瑰丽的色泽。

  “这都是用手工拉坯的。”斟茶之时,他不经意用手略微比画了下。

  手拉坯,手与陶泥之间的舞蹈,将手艺人的体温和思想传递给了本无生命的泥土。随着陶车徐徐启动,泥团在双手间有节奏地拉起、压下,如同黑白琴键上的弹奏,反复数次,泥团渐渐旋成泥柱。飞动的手指,牵引出来自不同空间的线条。线条出走、游离,再相遇、结合,就有了器物的雏形。

  这里头,一块泥土,一双手,一辆陶车,简简单单,便是陈明良40余载坚守的全部。

  守望窑火

  7月25日,在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6个世界遗产。

  其中,泉州申遗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的德化窑址,作为宋元时期泉州内陆地区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引得满城欢庆。

  东流逝水,戴云山下,瓷土隽绝,瓷声丁零,已逾千年。每一块瓷片完好无损地躺在泥土里,人世间的一切风尘和动荡都没能惊扰到它。

  “在梦里,我时常想起小时候,一排排田埂间,矗立着一座座龙窑。爷爷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低下头,就能捡到带有青花瓷纹的各种瓷片。在那里,我很高兴,就一直捡,一直捡,直到看见窑火之光出现。那是一个多么神秘而又有魅力的地方……”

  惊喜于泉州申遗成功,陷入回忆的陈明良,不禁话语哽咽。“所幸,倏忽40余载,梦里头的窑火不熄,瓷片仍在。”

  出生于陶瓷世家的陈明良,从小就跟着父亲陈天棋学习德化日用瓷的烧造技艺。直到16岁,他开始拜师学艺,向师傅陈其泰学习雕塑。

  “跟民间日用器型不同,传统德化窑手工工艺精细而复杂,要求极高。”同一年里,陈明良进入了德化陶瓷研究所工作,开始察觉到传统与艺术的差距。

  但有着“陶瓷基因”良好家传的他,选择了开启更为艰辛的训练、烧造。

  洗泥、拉坯、雕刻、烧造、上釉……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尽管看似枯燥,但年纪轻轻的陈明良像着了魔般,不仅抢着干活,边干还边琢磨,一遍不行再来一遍,一次不成功再做一次,为的就是能尽快掌握德化传统陶瓷工艺的精髓。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年仅19岁的陈明良独立创作的《千手千眼观音》轰动了艺术界,从此在中国陶瓷界一举成名。这件作品被行家誉为“瓷雕奇观、古今独创”。

  “当时,这尊观音立像加底座高达1.55米,上身含手臂伸展最宽62厘米,下身胫足部为22厘米,呈上大下小、上重下轻状,给烧成操作带来极大困难。”陈明良说。为此,他废寝忘食地练习、摸索、烧造,好几次把自己整得像个“黑泥猴儿”,旁人见了打趣他许久。

  又经4年时光锻造,陈明良创办了自己的陶瓷厂。他以德化工匠之心守着这块圣地,用执念灼烧出美好和希望,进入了“半生探索、半生努力”的状态。

  尊古为师

  “瓷国明珠通中外,艺苑奇珍贯古今”,这是陈明良一手创办的瓷艺堂的冠顶联。记者随他走上楼,打开门的一刹那,各朝各代的作品尽显眼前。

  “这里摆放的还只是一小部分。”原来,他的瓷艺堂已收藏了3000多件历代德化窑的陶瓷珍品。“我将藏品分为人物瓷塑、青花五彩、日常生活器皿等几大类别,这些是目前最为齐全的德化窑白瓷珍贵标本。”陈明良的话里难掩兴奋。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次巧合,他收到第一件瓷塑“立云观音”。陈明良说,当他看到这件古代艺术品时,“我惊讶得不能言语,无论从工艺还是技术,古人居然可以造出如此栩栩如生的人物。”看到古瓷塑的工艺,他开始坚定地走上收藏之路。

  “每次看到古瓷塑工艺,我都会被深深地震撼,这些古艺术品,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这亦是陈明良常言的,“以古人为师,以古物为师,以心为师。”

  此后,陈明良收藏古瓷的名声渐渐大了起来。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藏友肖永昌向他推荐了一尊疑似清朝年间仿明朝何朝宗的“掌上观音”,这是至今发现的“瓷圣”何朝宗最小的一件作品。“虽然这尊观音仅高7厘米,但其神态、造型和开脸都让人深深折服。”和所有的德化瓷藏家一样,拥有一件何朝宗的作品,是他梦寐以求的幸事。

  时间的沉淀和苦心学习,练就了陈明良“毒辣”的审美眼光。一睹该作,他眼前一亮,“除了何朝宗本人,再也无人能有这般出神入化之境界!”几经波折,他最终将这尊“掌上观音”收入囊中。

  时至今日,他还经常拿出“掌上观音”轻轻擦拭,与自己的作品对比,从中寻找自己技艺上的不足,通过反复揣摩,让创作得到更大的提高。

  明代是德化瓷人物雕塑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何朝宗艺术独创“捏、塑、雕、刻、刮、削、接、贴”八字技法,将德化瓷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而何朝宗博取各家之长,独具一格的“何派”艺术,让陈明良如醍醐灌顶。在何派瓷雕艺术的影响下,陈明良注入心血首创大型中国白瓷塑《百态观音》,这也是他的经典作之一,是他几十年如一日扑在观音瓷塑上的创作成果。从构思到成型,他花了整整5年时间。而造型不一的一百尊观音,表达着同一主题“大慈大悲、普度众生”。

  典雅明镜,如脂似玉,是许多人初见陈明良作品的印象。在不断地创新过程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成功再现了“象牙白”“猪油白”“孩儿红”等明代以来才出现的釉色,业界誉其“深谙‘瓷圣’何朝宗瓷雕技法”。加之,严苛的他对作品精益求精,有时候一年创作10多件艺术品,却最终只挑选一件精品,许多海内外藏友对其作品可谓是“一件难求”。

  当水平达到一定的境界时,艺术审美比较的将不再是刀工、雕工这些基本的技艺,而是瓷塑作品其神韵的流转和内涵的表达。“正是深知这样的艺术规律,我希望我的每一件作品都能融入一定的思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品。”陈明良说。

  那尊“掌上观音”,他会一直擦拭下去。是回忆,是鼓舞,也是砥砺……

  化瓷成桥

  下楼来,重新落座于朴素的茶桌前,陈明良边续水斟茶,边在氤氲的热气里吐露多年的忧虑,“还是不够!”

  他的理由很有意思——期望创作更多的作品,让外国友人能够明白中国的符号、听见中国的声音、看懂中国德化的故事。

  2017年9月,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陈明良的作品《日光》被选为国礼赠送给与会嘉宾。

  “这是中国向世界递出的一张名片。”自接到任务,陈明良一点儿不敢懈怠。他坚信,“中国白”将让外国人爱上中国陶瓷。

  一年时间里,他边参考宋元时期出口的瓷器,边设计了一系列中国元素的组合,单件造型30多种,有繁花似锦、祥云、节节高……经过几轮筛选最终选择如意尊为基础造型,并将闽南特色如厦门日光岩、闽南古厝、泉州南音,以及中国竹等元素加入,特意设计5个竹节,寓意金砖五国互惠互利,繁荣昌盛。整件作品造型大气,工艺精湛,让“中国白”成为世界交流的文化使者。

  “德化陶瓷天生有‘海丝’基因,‘一带一路’走出去,‘中国白’正是非常合适的‘语言’。”陈明良介绍说,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白瓷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出口商品,助推了泉州港的兴盛;而今,德化更是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

  2019年9月,作为国家非遗“德化瓷烧制技艺”的主要代表,陈明良全程参与泉州“非遗”文化体验工作坊走进非洲多个城市,让非洲人民深刻感受到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底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有趣的是,在非洲期间,每到一处,陈明良都随身携带着瓷泥,现场展示瓷塑技艺,不时捏塑一个小头像送给当地群众。“这比合影来得丰富。”他认为,照片只有一个表情,但捏塑出来的人像却可以有N种表情。

  此后,深入全国17个省区市,推介多彩“非遗”;前往泰国、韩国、法国、荷兰等多个国家举办作品展,推广中国德化白瓷……陈明良用自己的行动将德化陶瓷带向世界的舞台,让世界共享“中国白”的魅力。

  同时,陈明良发掘、扶植和培养了不少人才,正式收了30多个徒弟,大都从小就学习瓷塑,接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在陈明良的工作室里,他们重新寻找创作方向,并在师傅的指导下追求本心,提升技艺,目前已有9位是省级陶瓷艺术大师,成为德化陶瓷行业的新一代力量。

  “我只是为他们铺铺路、搭搭桥罢了。”一向谦和、儒雅的陈明良总说,他只是在奉献自己的失败教训,让徒弟们少走弯路而已。

  履职“密码”

  2018年,陈明良成为福建省政协委员。从德化县政协委员到泉州市政协委员,再到省政协委员,他对政协很有感情。

  作为政协委员,陈明良关注最多的是德化陶瓷文化传承。位于德化县龙浔镇的丁墘村,具有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其科技园区范围大约0.6平方公里,成立20多年来培养了5位国家级大师。陈明良有空档了,就常在那里与大家共议传统文化发展。

  “要充分挖掘、整合德化县丰富的红色、陶瓷、宗教、民俗等旅游资源,制定专项规划,以‘瓷帮古道’延伸,结合德化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建设海丝路上德化陶瓷艺术世界级的‘大师部落’,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多次深入调研后,在去年福建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陈明良提交了《关于促进建设海丝路上“陶瓷大师部落”的提案》。

  “文化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几年,陈明良提交的提案大都关于文化——

  2018年,建议以旅游业发展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生存和传承,建立卓有成效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形成政府保护传承与企业投资开发的良性市场发展模式,形成全方位、有特色、可复制的开发路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2019年,呼吁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举办“一带一路”海丝文化相关论坛,大力发展“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建设“数字海上丝绸之路”……

  “如何提高履职实效?”,与其他政协委员交流,陈明良总是会心一笑,道出履职“密码”——“好管闲事”。

  “不但要多看多想,还得总爱问问,哪怕村里头修条小路,也得上去打听一番。”陈明良说。

  对于履职,陈明良一直有着火红的热情,正如他对陶瓷事业一般。

  (记者 王惠兵)

[责任编辑:丛芳瑶]